专设中医学位是治疗中医萎缩的偏方吗?

26.01.2015  15:09

  教育部官方网站23日发布《中医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在我国独立设置中医专业学位,分为博士、硕士两级,含中西医结合及民族医。(1月23日新华网)
  熟悉医学的人都知道,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门影响久远的“经验性”学科,中医在民间获得了广泛的实践,并受到不少老百姓的推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出台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有近7亿人次患者享受中医服务,占到了全国每年患者总量的五分之一;73.96万个被调查医疗机构中,近六成有中医服务,八成社区能够为市民提供在家门口的中医技术服务。
  令人尴尬的是,一方面公众对中医有巨大的需求,中医在诊疗实践上有不俗的民间市场,其学科重要性从各个省都开设专门的中医高校、不少综合大学医学院也设有中医专业便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中医学界一直不温不火,甚至日渐式微,政策扶持不足、人才青黄不接和中医内部渐渐瓦解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还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的调查数据,当年国家下达了5315名中医学生的培养计划,但中医临床专业学生仅1000名;全国每万人中医执业医师数量仅有约3人,每万人中医医院床位数不到4张。媒体预估,到2016年全国中医缺口将达51万,如今四年时间已然过去,这个缺口仍然摆在那里,未有明显改善。
  受“缺人又少物”影响,不少基层中医院难以盈利,亏损或濒临亏损的现状逼得医生弃医从商,另谋他就,中医呈衰退和萎缩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
  基于此,《方案》提出“独立设置中医专业学位”,意义非同一般。可别小觑“独立”二字,其背后起码隐含着三层意思:一来确立了中医的学科地位,以往从中医院校或中医专业毕业的学生,无论本科、硕士还是博士,颁发的都是医学或理学学位,中医学并未获得“官方”认可,如今中医学可“独立”授予专业学位,学科地位显然得到提升;二来意味着财政会有倾斜,一个独立专业学位的确立,背后连接的是对该学科资金、设备、基础设施的更大投入,资源“照顾”能为中医的传承、规范、研究提供保障;三来表明了教育部的重视和引导,是医学学科走向的一个信号,告别“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窘况,中医学科只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对应的是增强了学生和家长对该学科的信心,提高该学科的报考率。
  理性而言,中医萎缩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背后有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成因,甚至跟中医本身“玄之又玄”的特点脱离不了干系。光靠“专设中医学位”,不可能全盘治愈中医萎缩之症,但它起码能推动中医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无异于撬动沉闷的中医研究之杠杆。
  在“废止中医”“中医是封建医”“中医落后”等言论尘嚣直上时,在一刀切地否定、批评中医以获得道德上的正当性泛滥时,在中医人才短缺、中医研究全面走下坡路时,教育部“专设中医学位”方案的发布,或是激励中医人才、规范中医研究、重焕中医传承的最佳偏方。在此基础上,辅之以更公平的评价机制,更合理的专业设置,更完善的配套措施,解决中医人才短缺问题,并非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