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⑤: 老年正是读书时
【编者按】 2015年,“全民阅读”再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提出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山东网特别策划“世界读书日”系列报道,通过小学生、大学生、白领人士以及知名作家的视角,向广大网友揭示“全民阅读”的现状。
中国山东网4月23日讯 (记者 王永春)年轻人应读书,老年人更应读书。记者有幸采访了几位老人,他们最年长的有85岁,年纪小点的也有78岁,但他们仍然坚持每天阅读。
阅读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一位老人说,老人更应该多读书,老年正是读书时。有一首诗说得好:“蹉跎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人物一:史先生,85岁,退休工人
每个星期,史先生都要去省图书馆借书,每次最少借3本,读完后再去借。退休25年来,他很少间断。
记者第一次见到史先生是在去年,因为一次采访来到史先生的家里。史先生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很多已经陈旧。史先生说,这是他70多年来积攒的书,一直珍藏着。史先生的妻子已去世,如今独身一人的他更是将书看作他的挚友。“人不能不读书,读书就像吃饭一样必不可少,是人的精神食粮。”史先生说。
史先生很少看电视,如今退休的他每天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我最喜欢看的是历史类书籍,再就是科学类杂志。”
史先生家就住在山东省图书馆附近,对他而言,图书馆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人生太短,我今年已经85岁了,但我觉得我读的书还远远不够多。”
他告诉记者,他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们能读到的书少之又少。鲁迅的文章风格新颖,又有深度,起初我读不懂,但后来才发现这位作家的伟大。”
如今年轻人读书时间越来越少,史先生认为这与中国的教育不无关系。“我的孙子就不爱读书,整天抱着手机和电脑。我觉得现在年轻人读书实在太少。”
人物二:纪先生,78岁,画家
除了绘画,纪先生每天要抽出至少2个小时教自己的孙子书法和唐诗。他认为这是中国历史的瑰宝,不能丢。纪先生至今还能流利地背诵30多首长诗。“都是年轻的时候背下的,年纪大了也没忘掉。”
纪先生不是专职画家,年轻的时候在山东省保温瓶厂设计保温瓶,闲时便学习作画。纪先生最喜欢读的是唐诗和绘画类的书。他认为书画和阅读是有着相通之处,都是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他的绘画生涯也是从一本书开始,小时候家里穷,没有多少书读,一天,他从老师那里得了一本《业余绘画教材》,视为珍宝。这本书成了他绘画的启蒙教程。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纪先生认为更应该读书充实自己。“现在年轻人读书少,小孙子喜欢玩电脑游戏胜过读书。真心希望年轻孩子多读点书。”
人物三:蔺先生,78岁,退休干部
蔺先生退休前是济南铁路部门的一名干部,如今78岁的他每天要花2到3小时用来阅读。他最喜欢阅读报纸,为此他订阅了4份报纸。“多年前我就养成了阅读报纸的习惯,退休后一天也没拉下。”
阅读已经成了蔺先生的一个生活习惯,一个好的习惯可以造就一个好的性格。蔺先生认为,阅读可助人思考,精神上也会带来愉悦。“读书能帮你开拓视野,随着读书范围的扩大,你也会练就出广博的心胸与远大的理想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