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东:国际合作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26.06.2015  21:28

  中国网6月26日讯 第四届全球智库峰会26日在北京开幕,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开幕式上表示,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国际合作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刘延东表示,今年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研究制定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关键之年。对中国来说,我们将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本届峰会以“全球可持续发展:2015年后新路径”为主题,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愿景的重要共识,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框架,明确了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重点任务,成为推动二十一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蓝图。

  刘延东指出,20多年来,各国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也面临着南北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全球气候变化、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等挑战。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期盼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为突出,日益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指引着人类前行的步伐。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是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哲学崇尚“天人和谐、道法自然”,揭示的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哲理。

  中国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口众多,环境压力大,人均的淡水、耕地和森林资源的占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这样一个国情就决定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中国是最早通过《21世纪议程》,最早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还是第一个提前实现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使6亿多人摆脱了贫困,减贫的数量占了全球的70%左右,中国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制教育,中国的各级各类的教育,现在的在校学生达到了2.6亿人,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中国孕产妇的死亡率、婴儿的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提前实现了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

  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是突出的。中国的人均GDP仍然排在世界80位以后,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还有1亿多的贫困人口。这些年来,中国坚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动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更加扎实有效。

  刘延东强调称,中国把推动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着眼于中国保持中高速的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也就是说,从我们过去30年两位数的增长,从去年开始我们到7.4,今年的一季度掌握在7%这样一个增长速度。这也是为我们的资源节约、环境的保护以及民生的改善,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同时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的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这里要强调的是,中国尽管7%,每年增加的经济总量还是在8000亿美元。中国把推动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目的。近年来,即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财政增收减缓的情况下,民生的投入仍然不减,反增。2014年中国在国家财政方面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了70%,我们把教育、卫生、就业、养老、社会保障这样一些民生事业摆在优先的位置,财政性的教育经费投入和全社会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超过了4%和2%,技术市场交易额2014年突破了8500亿元,近20年年均增速超过了15%,全民的基本医保覆盖人口超过了13亿人。去年,我们的医疗体系为76亿人次提供各类的医疗服务,我们将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和创业的政策,建立更加公平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中国把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紧迫任务,中国用占全球不到10%的土地养活了全球1/5的人口,由于人口的基数很大,加上传统发展方式的粗放,近年来在资源环境的瓶颈的约束越来越突出,为此,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的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