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全方位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15.12.2014  13:12

近年来,鲁东大学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逐步搭建起以“一体两翼”为框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平台,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为主体,以特色名校建设和学分制改革为两翼,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插上双翅,辅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理念不动摇,夯实人才培养改革的基础平台

(一)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

人才培养方案集中体现了学校的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找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自2009年以来,学校进行了三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工作,从目前情况看,新版培养方案课程数量丰富,学分结构设计合理,可以为学生选修课程、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空间,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色明显增强,基本符合学分制改革要求,为实施完全学分制奠定了基础。

(二)科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

学校在学科结构调整中,紧盯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和大趋势,紧密结合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蓝黄两大战略,科学调整专业结构。2012年以来,学校新增了学前教育、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9个应用型专业,今年,又申报了建筑学、车辆工程、传播学3个应用型专业。这些新增专业,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为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学校现有专业已涉及13个学科门类中的10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特色益彰、资源共享的应用文科、应用理科及较好支撑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工科三大学科专业群。

(三)加强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资源

学校从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角度,大力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校内主要通过实施精品工程和“名校工程课程建设计划”,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同时实施校内公共选修课建设计划,每年投入30万元,立项建设30门左右的高水平公共选修课程,到2016年,争取总数达到120门。

在加强自身课程建设同时,学校还坚持引进与开发并重,加强公共选修课程建设。2013年,学校专项投资100万元,购置了30门“尔雅通识课程”,2015年,学校还将购置20门课程,继续丰富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公共选修课程质量。

(四)加强师资建设,培育教学大师和教学名师

今年,学校开展了鲁东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和“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尤其是“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评选,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选出最喜爱的教师,是真正的草根之声。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提高了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有助于培育教学大师和教学名师,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增进了师生交流,实现了良好的教学互动。

(五)高度重视教学成果培育,质量工程取得新突破

高水平的教学成果是教师多年教育工作研究的结晶,也是教学改革工作成效的主要体现。在今年第七届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励评审中,鲁东大学教师以第二位参与申报的1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申报的15项省级教学成果,获奖1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奖总数和一、二等奖的数量均名列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2013年以来,学校加大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工作力度,取得了较好成绩。“数字化语言文学实验室”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现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零的突破。新增省级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4个。“鲁东大学-烟台市教育局教育学实践教育基地”被教育部列为“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交通运输等3个专业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应用心理学等2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达到15个。新增“复变函数”等3大课程群、15门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达到56门。1名教师被评为第八届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达到了10名。

(七)积极加强校地合作,凸显教师教育改革地方特色

教师教育是鲁东大学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近几年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主动适应教师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坚持“校地合作、资源共享、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合作,与烟台市人民政府探索建立了校地合作、联合育人的教师教育模式和长效机制,实现了高校与地方教育发展的互利双赢,促进了教师队伍内涵发展,走出了一条高等学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鲁东大学已成为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排头兵、校地共建联合育人的实验区和先行地。

二、以特色名校建设和学分制改革为两翼,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加强特色名校建设

2012年11月,学校被批准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单位。学校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15个重点建设专业,认真制定建设方案,大力加强特色名校建设。

1.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在合作办学方面,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逐步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建立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健全完善多元化评估监控体系,修订和完善了《鲁东大学本专科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和文件。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规范教学管理体制,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二级学院办学权限,完善教授委员会制度,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在教师教学激励方面,深化全员聘用制,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形成以岗位设置、调整、竞聘、管理、考核为依托的制度体系。

2.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博士引进力度,改善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生师比。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外聘工程”,完善《鲁东大学应用型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先后聘请127名地方、企业或行业的高管和应用型、开发型人员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相对稳定、专兼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 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强化协同创新,认真梳理和整合校内资源,着眼地方发展需求,在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方面成效显著。积极支持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修订出台了《学生创新工作管理办法》,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指导委员会,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纳入学分管理,推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 启动实验室建设。2013年以来,学校集中安排了1650万元名校工程建设经费用于购置教学实验设备,该专项主要涉及14个教学单位实验室建设项目,主要解决本科生实验教学急需的专业仪器设备。

(二)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2013年,鲁东大学成为学分制改革试点学校,标志着学校进入到学分制改革的时代。按照学分制改革要求,学校成立深化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明确了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以校为本”向“以生为本”和“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积极探索具有鲁东大学特色的学分制改革发展之路。同时,制(修)订了《鲁东大学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等4个文件,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启动并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完善与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下一阶段学校将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对学分制改革的具体细节进一步调研谋划,保证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大力构建信息化教育教学体系,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添加动力

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此,学校颁布了《鲁东大学教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今年,学校获批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信息化试点单位,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学校投入经费1000万元,更新、增加了150多个多媒体教室,4个录播教室、6个微格教室及6个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同时投入200余万元,购置了“课程中心”、“课程资源库”和“课程管理系统”等相关软件,建设“网络课程中心”、“网上资源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平台。经3-5年的推广、应用和建设,逐步构建一个以教师、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师生互动运行”、“丰富的课程资源”、“课程运行监督与评价管理”以及“教学成果展示”为特征的网络课程中心,实现全校师生可在校园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接入进行教学、学习、管理的实时互动。(鲁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