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头箩制作:行将消失的手艺
寿光市田柳镇东头村67岁的李汉杰,是村里最后一个还在制作箩的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以地瓜干、高粱和玉米为主食。高粱、玉米要磨成面,全靠人工推磨。”李汉杰说,“推磨离不开箩,所以家家户户都有箩,修箩也就成了好买卖。”
据李汉杰介绍,当时全村500多户人,有120多户靠修箩为生。“我25岁那年,也加入了修箩这一行,跟着老人们走街串巷。”李汉杰说,“每天骑车下乡,光自行车就骑坏了3辆,那会儿生意好得不行,一天下来纯收入能有3元,在当时算是高薪了。”
制箩工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制作材料也在变化。“箩圈从最早的曲木发展到现在的人造板,箩底从马尾到如今的聚乙烯。”李汉杰说,随着历史变迁,制箩工艺发生了很大改变,其间还出现过马尾箩、铜箩、丝箩、钢丝箩等种类。
对于东头制箩工艺的起源,村民口口相传称:明朝永乐年间,祖辈移民东头村时,已经有人开始制箩。那时村民吃粮食用石磨推,用箩将较细的面筛出,是当时生活富足的表现。箩的用处很广泛,不仅箩面,药房里也常用来箩药材,现在还有一些家庭,在夏季面粉长出面虫后,用来箩虫。
“东头村既不靠山、也不临水,土地碱化,资源匮乏。但聪明的东头村人依靠便捷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靠手艺补贴家用。”李汉杰说。
1947年前后,东头村制箩行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制箩手艺分工很细:有人敲着圆鼓走街串巷,专门收购马尾;有人将马尾清洗上色,手工织箩底;有人破开木材在火上烤,制作箩圈;有人负责销售跑远门。制箩,在当时成为东头村人劳作之余补贴家用的重要副业。
“最多的时候,全村80%以上的人都在制箩。周边的村子都来这批发,最远卖到河北、河南等地。”村民李汉功说,解放后,因为政策原因,制箩市场萧条了一段时间。但到了大集体时期,生产队统一收马尾,统一制作箩底、箩圈,有时也分配到各户加工,再统一卖给制药厂、药店,箩艺又开始兴盛。
“但现在,现代化的机器多了,人们赚钱的方式也多了,大家都不干这个了。”李汉杰说,2000年前后,村里的修箩人只剩下了七八个,“现在我做好就在家里放着,等到赶集拉去卖,但也卖不出去几个了。”
如今,单靠制箩已经不能维持生计,但李汉杰还是不舍得放弃这门老手艺。“面粉机取代了石磨,箩也不再是生活必需品,但至少我见证过它的辉煌。老一辈的手艺,我不能丢。”李汉杰说。
2010年7月,东头箩制作技艺被列为寿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 单辰 戴玉亮 通讯员 杨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