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企业倒闭潮 世界工厂面临危机
加工制造业让东莞市有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近一年来,“熄火”、“衰落”和“危机”成为外界加在东莞身上的标签。当地加工制造业很多工厂订单流失,不得不关停或将生产线转移。当地流传的说法是,近一年以来,至少有4000家企业关门。以电子行业为首的生产制造业企业成批量倒闭,媒体称之为新一轮“工厂倒闭潮”。面对现实的困境,东莞官方开始大力度推进“机器换人”、“腾笼换鸟”运动。(11月25日《新京报》)
曾经辉煌的东莞,如今正面临着麻烦。制造产业普遍呈现的衰败迹象,越来越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无论是称作“工厂倒闭潮”,还是表述为“转型阵痛”,其事实本质总归是确定的。那就是,以下游代工和低端制造为产业基础,以低廉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旧东莞模式”,时至今日已经难以为继。就这样,一度被视作经济奇迹的东莞样本,也终于挣扎着开始寻找“另一条出路”!
现阶段的“东莞困境”,大致可以分解成几个部分。首先,经济下行、需求疲软导致“订单锐减”,而当地高度同质化、过剩化的产业结构,又放大了这种灾难性的后果;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以及国内的产能转移,东莞赖以为生的区位优势发生动摇。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毫不费力就可取代东莞地位、复制东莞经验……现实语境内,资本持续流出,劳动力却不再流入,东莞由此陷入了尴尬的泥潭。
现状不尽如人意,当地官方却并不认为这就是“危机”,而更愿意将之描述成优胜劣汰、产业升级。而且,客观来说,这套说辞绝非只是自我安慰。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当地银行业早已有意识地、选择性地收紧了企业贷款,从而加速了某些低端制造工厂的关门——显而易见,这是当地主动“转方式调结构”的结果。市场的无形之手,加之官方的顺势引导,其实是东莞此轮“倒闭潮”的两大推动力。
也许应该承认,东莞正遭遇着危机。但是,危机也是契机。面对周期性的机遇,东莞没有采取“强激励”手段逆势而为,而是适时推进“机器换人”、“腾笼换鸟”等举措。可以说,这既是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区域产业定位的根本性调整……在这一思路中,培育、引进创新性、先进型的现代企业,被看作是救命稻草。可以预见,为了实现此一目标,东莞显然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吸引“先进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事实上关系到社会结构的系统优化。完善的产学研基础,低成本、畅通的融资渠道,对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以及更简单的政商相处模式,更完整的契约精神与司法兜底系统,这一切都是“先进企业”成长的必要元素。就此而言,我们或许有理由期待,在新形势下率先出发、积极求变的东莞,能够再一次走上正确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