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文化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随着天气转暖,垦利县兴隆街道渔洼村的乡村剧场又热闹了起来。“演出从室内搬到了室外,乡村剧场就建在了咱村文化大院里,老百姓抬腿就能到。”渔洼村庄户剧团团长王景元介绍,去年10月,兴隆街道投资10余万元打造了村里的乡村剧场,配套了灯光、音响、红地毯等演出设备。自启用以来,剧场承担了省市级艺术团、兄弟乡镇庄户剧团、街道慰问演出等送戏下乡活动共十余场。
作为全省6个省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之一,2015年,东营市借鉴利津县建设“乡村剧场”的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农村建设“乡村剧场”,在全市创新打造100个集村民休闲、文娱活动、科技培训、乡风展示于一体的 “乡村剧场”。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成乡村剧场81个,对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非一日之功。去年,东营市对“十三五”期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全面规划部署,明确提出到2017年,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到2020年,基本建成城乡一体、便捷高效、均等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体水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为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发展,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按照“总馆—分馆—服务点”的模式,东营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以市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流动服务车为补充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城乡文化资源实现了共建共享,书刊借阅实现了“一卡通”。目前,东营市图书馆、文化馆在全市5个县区全部建成了分馆,市图书馆还在中心城4个社区、市文化馆在东营区1个乡镇建成了分馆。各县区在全市40个乡镇(街道)和30个城市社区建成了分馆,在21个农村社区设立了服务点。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阵地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系着公共文化的兴衰。东营市通过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在全市6家公共图书馆全部建成了高标准 “尼山书院”,同时拓宽建设领域,在东营职业学院、东营区第一中学和利津县陈庄镇中心小学建设了学校“尼山书院”,广泛开展以经典诵读、礼乐教化等内容的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各级尼山书院累计开展国学讲堂55次,受益群众达1.2万人。此外,利用节假日等节点,东营市在去年的春节、元旦期间,组织开展了包括新年音乐会、社会文艺团体汇演、中心城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多项内容的“黄河口之春”系列文化活动,丰富了节日期间的群众文化生活;去年4月下旬至10月下旬,以“欢乐黄河口·美丽中国梦”为主题的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在市和县区17个中心广场每周五晚集中开展文艺演出,共计演出近500场次;还继续组织开展了“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活动,全年完成文艺演出下乡进社区10000场次,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一年一村(社区)五场戏”的公益服务目标。
为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2015年3月,东营市选择了200个行政村开展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各类资源和功能,建设统一规范的农村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截至2015年底,全市200个行政村的建设试点任务已基本完成,为加快推进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