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石大”俱乐部探索前行
编者按: 在23届省运会羽毛球赛场,一对来自东营的双胞胎兄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登顶男子双打。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与省运羽毛球赛场其他冠军或其他项目冠军的正规体校多年三集中训练相比,这对双胞胎兄弟却来自一家俱乐部。在训练时间、量和强度上与正规三集中体校都不可同日而语的情况下,他们是怎么夺得冠军的?这个俱乐部现在的发展情况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走进东营石油大学少儿羽毛球俱乐部一探究竟——
由于过去体制机制不通畅等原因,我省很多地市都没有开展羽毛球这个项目的业训。东营市便是其中一家,并且到目前为止,该市体校也没有设立羽毛球项目,而是将这个项目的训练、比赛委托给石油大学羽毛球俱乐部。
因兴趣开办俱乐部
起初东营石油大学没有羽毛球这项体育课程,2003年,学羽毛球专业的两名大学生欧阳勇强和叶冰心担任体育老师后,羽毛球项目才在该校开展起来。
2005年,依托大学的场地等资源,欧阳和叶冰心共同开办了一家青少年羽毛球俱乐部——石油大学少儿羽毛球俱乐部。“我在大学是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专项是羽毛球。还有叶教练,我们都是03年进入石油大学的体育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创办了这个俱乐部,并指导孩子们课外训练。”欧阳说,“刚开始也不挣钱,毕竟当时东营羽毛球项目的氛围以及从事这项运动的人数都不多,我们既然是搞这个项目的,来到这里是想力所能及地带动一下这项目的发展。当然俱乐部的运转肯定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否则是不可持续的。”
两人的用心教学和苦心经营,使得石大羽毛球俱乐部的名声很快在东营及其县市区传开,包括垦利县等地的家长都不辞辛苦,周末开车几十公里将孩子送来练习羽毛球。随着培养队员越来越多和水平的逐步提升,2008年,俱乐部还首次组队代表东营市参加省里的锦标赛,这也是东营首次组队参加省里的羽毛球赛事,当时东营市体育职能部门还是文体局。
一朝成名天下知
对于石大俱乐部而言,最值得骄傲的时刻当属他们培养出来的队员在省运会上夺得冠军了。
时光回溯到2014年,9月22日晚,在第23届省运会羽毛球赛场上,来自东营垦利的双胞胎兄弟在男子双打决赛中战胜对手,一举夺魁,实现了东营羽毛球省运会史上零的突破。
这对双胞胎名字叫王炳贺和王昭贺,他们来自石大俱乐部。当晚双打决赛他们的对手是青岛组合。在之前省运会赛场上,羽毛球几乎一直是青岛队的天下,东营从未得过冠军。令人欣慰的是,这对双胞胎兄弟不仅双打折桂,在单打项目上还夺得一个第二、一个第三。省运羽毛球项目共设14金,23届省运会除东营夺得一金,烟台夺两块外,其余11金全部被青岛包揽,“这枚金牌是东营在省运历史上夺得第一枚羽毛球金牌。”欧阳说,“组队以来,这是我们俱乐部第二次代表东营参加省运会,第一次是22届,那届夺得女子乙组团体铜牌。第二次就夺得男子双打金牌,这对我们俱乐部队伍来讲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与很多兄弟地市三集中市体校里的羽毛球业余训练相比,石大的俱乐部训练就算业余训练中的‘业余’了。东营这种以俱乐部队的形式训练并代表市里参加省运会的体制,在省内也是独一家。”
据欧阳介绍,来石大俱乐部训练的孩子,完全是纯业余时间,一节文化课都不耽误,“由于受孩子学习文化课时间和俱乐部场地(场地是租赁石油大学的,首先要保证不耽误大学里的体育课程)等各方面的限制,我们这里的孩子每周训练只有4.5小时,而三集中体校的学生,每天的训练量大大超过这一时间,也就是说,我们一周的训练量甚至不抵人家一天的训练量。”欧阳告诉记者,夺得省运会冠军那对双胞胎兄弟,每周常规的训练时间就是两次课,一次是周五下午下课后的一个半小时,一次是周六上午的3小时左右。“在23届省运会夺得冠军前,2010年前后省队教练曾经有将两个孩子招入的意向,但由于当时省羽毛球队是省队市办,要想进省队,队员的关系必须先转到青岛市队,那样的话队员就跟培养地东营市没有任何瓜葛了,将来参加省运也不代表东营了,综合考量后最终没有成行。”欧阳说。
如果从2005年算起,这对双胞胎兄弟从进入俱乐部训练到夺得省运会冠军,用了八年的时间,“不过他们的这八年,与三集中体校练八年的孩子相比,最起码从有效训练时间上来讲,是天壤之别的。”欧阳说,“特别是上初中以后,他俩每周只能有两次训练课,就是上面提到的周五和周六。训练年限看似很长,但总体训练量和强度却要差很多。最终在省运单打中没能走上冠军领奖台,我认为与平时训练强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如果当时进入省队的渠道畅通,他们能早日走出俱乐部进入省队进行更加系统的训练,我相信他们在23届运会上的表现肯定会更好。”欧阳向记者透露,两个孩子在俱乐部训练后期,由于没有对手能够给他们当陪练,没办法只好教练亲自上,“但我们也是非专业出身,受体力和技战术等各方面限制,对这两个孩子的提升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23届省运会夺得冠军后,虽然省羽毛球队的关系已经理顺,但这对双胞胎由于种种原因却放弃了进入省队的选择。“如果是在2010年左右,省里羽毛球能有现在这么顺畅的机制,这对双胞胎兄弟非常有可能走向专业的道路。但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觉得已经不适合走专业的道路了,而是准备向大学特招这条路子发展。”欧阳这样说道。他告诉记者,现在这对双胞胎每周还来练一次,“权当锻炼身体了,这两个孩子在班里都是前五名的尖子生,以他们现在的学习成绩,即便不考体育高水平,考入985高校也不成问题。实在不行, 他们的羽毛球成绩,走名牌大学的高水平也没问题,所以他们的出路应该说很广阔。”
市局重视 踯躅前行
省运会羽毛球男双项目一举夺冠,让兄弟地市眼前一亮,“23届,我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多。甫一亮相,大家觉得东营以前没有队伍,有了队伍打得还挺像样子,成绩也还不错,于是我们的积极性更高涨了。”
不过,从俱乐部开办到现在,一个问题却始终困扰着欧阳和其他教练,那就是生源的问题。“开办初期,俱乐部自己出去选材的机会是没有的,都是家长知道我们这里开办了一个羽毛球俱乐部,孩子如果对羽毛球有一定的兴趣,就把他们送到这里进行训练学习。然后在这部分孩子里,我们再选出一部分感觉可以继续进行挖潜深造的。即便现在,我们也没有到学校里选材或者下去到县区选材之类的便利。”欧阳说,“我们其实也希望能走出去选材而不是‘坐在店里等客上门’,毕竟这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但无论从精力上特别是渠道上,对于一个俱乐部而言,下去到学校或者县区选材,都很难得到有效的支持。所以目前还是只能从来我们这里学习羽毛球的孩子中发现有潜力的选手。”
不过一个好的发展趋向是,随着省运会夺得冠军,东营市体育局对俱乐部的发展也更加重视了,“市体育局领导也多次来我们这里调研过,想将来对俱乐部进行重点培养发展一下,毕竟成绩有了突破。”欧阳告诉记者,目前东营市体育局在俱乐部代表市里参加比赛时的经费拨付,以及在大赛取得好成绩后的奖励,都没有问题。“稍显薄弱的还是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是俱乐部后备人才的选拔方式。”据欧阳教练介绍,目前东营类似的羽毛球俱乐部不少,但真正达到石大俱乐部这种水准,并能代表市里参加比赛的俱乐部还只有石大一家。欧阳教练表示,俱乐部队代表市里参加比赛有好处也有其局限性,“比如说我们培养出一个好苗子,如果被外省猎头先挑走并在那里注册,我们省再想弄回来就非常难。而作为我们俱乐部来讲,培养孩子的主要目还是倾向于帮孩子创造将来的出路,如果好苗子觉得在山东有发展能留下来更好,但如果他们执意要到省外发展,我们也没办法挽留。”欧阳告诉记者,俱乐部表现好的队员都是不收费用的,之前夺得过省运冠军的队员还有一些教练觉得有潜质可以继续深造的队员,都不收费用。谈及目前在训的这批队员的水平,欧阳表示,还没有跟省里其他地市的碰过,“今年七月省里的锦标赛,我们这批队员将第一次跟兄弟地市队员进行较量,届时就知道这批队员处在一个怎样的位置上,同时我们也会择优选择一部分队员进行重点培养。”
俱乐部短板亟需补齐
谈及今后的发展,欧阳教练最大的心愿,一是希望东营市相关部门能够帮助协调解决生源的问题,另外希望市相关部门在奥体中心建成后,像石大羽毛球俱乐部这种代表市里参加省级比赛的队伍,能够免费进场训练。
但他告诉记者,目前这些想法也仅仅在心里想想,并没有也不知如何付诸实施。这也折射出当下民办俱乐部普遍存在的短板或者瓶颈的问题,即在带队伍训练以及比赛等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对外交际方面还亟待加强。谈及这个问题,欧阳表示,“我们也一直想把俱乐部做的更正规,影响力更大,特别怎样才能走出去选材的问题,但毕竟我们的精力有限,首先要上班,然后业余时间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的训练上了。实话说,如果没有训练这个‘1’做保障,他后面的有多少‘0’,最终还是零。”
石大俱乐部目前租用的羽毛球场馆是80年代建的,场馆内设施老化严重,没有空调,训练冬冷夏热。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石油大学新校区主体已经搬迁至青岛黄岛,老校区场馆修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也都是影响这支队伍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还好,随着成绩的取得,东营市体育局对该俱乐部的重视正一步步加大,相关局领导也多次来俱乐部调研并询问相关困难和需要,“有了市体育局的关心和支持,相信我们下一步的发展前景和一定更加广阔。”欧阳教练对俱乐部今后的发展还是充满了信心。
■记者手记
竞技体育社会化
政府主导职能不可缺
石大羽毛球俱乐部十年经营,堪称我省社会化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一范例,即使不够成熟,至少是一种探索。记者采访过程中,无论是石大俱乐部的教练,还是作为职能部门的东营市体育局,对这样的模式既有信心持续发展,也有面对瓶颈如何突破的一时茫然。而记者的感触则是,体育社会化是国家倡导,大众化水到渠成,上升到竞技水平,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性不可或缺,尤其现阶段。
参考竞技体育社会管理特点明显的美国,是基于其整个社会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国家整体实力和人均GDP水平较高,体育组织成熟,参与竞技体育管理的主体多元化等,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具体到石大俱乐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俱乐部训练指导、招生、经营等各项工作,均由两名创始人兼教练来完成。欧阳勇强、叶冰心两名教练的执教水平毋庸置疑,能够培养出在省运赛场上夺冠的队员可见一斑。如果仅仅凭这一点指导业余爱好者经营俱乐部,糊口生活应不是问题,何况两人还拥有石大老师的身份,但归结到业训上,意义又是另一层面。要确保生源,有足够的人才选拔基础;承担市队培养任务,要有与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能力;俱乐部要发展壮大,需要专业的经营人才,等等,都是俱乐部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对于职能部门的东营市体育局,需要理顺“市队俱乐部办”这样的培训机制,让政策的倾斜合理化、合法化,正当的行使指导、监督职能。
竞技体育社会化,政府职能部门不是甩手掌柜的,发挥的应是主导作用,在这一点上,东营市体育局有充分的认识。采访期间,东营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体育局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帮助俱乐部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协调修缮俱乐部场馆,比如对俱乐部在省运会上作出的贡献给予奖励等。下一步,体育局还将进一步在俱乐部稳定发展上提供指导性帮助,比如在教练队伍的加强上,在生源招收和队员出路解决上,在队伍参赛等方面,发挥职能部门的优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