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贫困山村整建制搬到了镇驻地
24.10.2016 17:13
本文来源: Ncdz.Dzwww.Com
搬迁后村民住上了干净整洁的楼房,这是他们的新居——滨河社区。就这样,两年间,朱田镇政府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危房改造等资金,在镇驻地为崔家沟村盖起了农村社区,并取名为“滨河社区”。
朱田镇15个贫困山村搬迁前原貌。 (资料片)
搬迁后村民住上了干净整洁的楼房,这是他们的新居——滨河社区。(资料片)
在费县朱田镇西南的一片大山里,有15个“挂”在半山腰上的自然村。这里的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如今,在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危房改造等政策下,这些老百姓几乎不花一分钱就搬到了镇驻地的楼房里。用当地村民的话来讲,“做梦都没想到还能住到这种天堂一样的地方:楼下是学校,到处是工厂,村里的年轻人也不愁娶媳妇了。”
行路难上学难
娶媳妇更难
秋风萧瑟的时候,记者来到了这15个村的原址。这15个自然村属1个行政村,叫崔家沟村。记者放眼望去,这分明是挂在半山腰上的村庄。进去难,出来更难。“以前,就算开着越野车来这几个村,也得一个小时。”同行的朱田镇政办工作室主任刘丽说。吃水靠挑,天旱时,半夜3点就得去排队,下到两米深的地方,用瓢舀水。
据刘丽介绍,这里以前只有仅能步行的羊肠小道,且路陡弯多。崔家沟村支部委员曹厚礼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凄惨的故事。几年前,村里一个小朋友吃桂圆卡住了喉咙。由于山路太难走,小朋友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在去医院的路上,这个孩子就去世了。
“我们村到镇驻地有15公里的山路,一般的车很难出去,孩子上高中只能坐农用车或摩托车出村。小一点的孩子也得到10里外去上小学。早晨五点,老人就得领着孩子走出家门,去一小时,回来又一小时,一天四趟。”曹厚礼感慨。
然而,村“两委”委员裴怀省却说,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崔家沟村最大的愁事就是,村里的年轻人娶不上媳妇。但凡来过村里的姑娘,纷纷向小伙子们提出了分手。一幕幕爱情悲剧就这样在崔家沟村上演。
穷则思变
整建制搬入镇驻地
穷则思变。当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时候,人们就开始了自我拯救之路,当地政府也为此大动脑筋。
“根据前几年的扶贫经验,若在崔家沟村实行就地扶贫,不仅成本高,而且很容易出现‘前边花了钱,后边又返了贫’的现象。”费县扶贫办主任乔善富说。
通过几轮讨论与调研,当地政府与崔家沟村的530户1670名群众达成一致意见:要想真正挪穷窝、断穷根,就得易地搬迁,而搬到镇驻地是最佳选择。
就这样,两年间,朱田镇政府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危房改造等资金,在镇驻地为崔家沟村盖起了农村社区,并取名为“滨河社区”。县财政先期拨付启动资金。2016年3月全村530户1670人实现一次性整体搬迁。
与此同时,政府还对按时搬迁的村民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补助;对资金不足的农户,统一协调银行提供贴息贷款支持。政府对贫困户平均每户扶贫搬迁补助资金达到7万元。在各项补助政策共同发力下,滨河社区基本实现了260户贫困户个人零负担搬迁,270户随迁户实现了最大优惠入住。
10月中旬,记者在滨河社区看到,这里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和卫生室、购物中心、金融服务站、健身娱乐室、图书阅览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无论上学、就医,还是工作、生活,都十分方便。在社区居民郭圣荣家里,记者看到,这个三室两厅的房子收拾得异常整齐,电视柜上一家人在老村的照片格外显眼。郭圣荣说,这是要让大家“忆苦思甜”。能住进这样的房子,61岁的郭圣荣连称做梦都没想到。
工作随便挑
居家、进厂两相宜
上楼,这只是一个开始。令滨河社区1670名群众欣慰的是,朱田镇政府早在2013年就为这场搬迁布好了局。如今,在滨河社区周边,木业产业园、服装产业园拔地而起。居家灵活就业中心也在社区内落地生根。政府这么做的初衷,就是让群众有班上,有活儿干。
在距离滨河社区几百米远的费县旭丰制衣有限公司,滨河社区居民闫传花正在忙碌地剪线头。自从搬到新社区,54岁的闫传花和儿媳妇都在这家服装厂打工,俩人一个月能挣5000多块钱。如今,在滨河社区,但凡有打工意愿的居民,都像闫传花一样进企业当上了工人。
旭丰制衣的总经理尹浩宇也是土生土长的费县人,在江浙一带打拼多年后,回到家乡创业:“费县是我家,只要有合适的项目,我都优先考虑落户家乡。既能让大爷大妈有钱赚,又能振兴地方经济,我何乐而不为呢?”而在占地400亩的木业产业园,7家企业已经在此落地。这个园区共吸纳了320名群众就业,其中贫困群众73名,月均收入2800元以上。
在滨河社区的“扶贫车间”,记者看到,81岁的曹广英和63岁的郭成芳正在绣着花儿。原来,这是滨河社区的居家灵活就业中心,由人社部门牵头设立,兼具实训和就业两大功能。这个车间为不能离家的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记者获悉,目前,已有金昇工艺品、众兴时装两家企业入驻该“扶贫车间”。“真没想到,我这把年纪了,在家门口绣花还能挣到钱。”曹广英说。像曹广英一样,全社区有126名群众(其中,贫困人口34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年收入1.2万元以上。
旧址变成花果山
村民还能收租金
村民下山当了工人,那山里的田怎么办?朱田镇对崔家沟村搬迁后的1万余亩土地进行了整体产业开发。
刘丽说,对这块地的山水林田路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后,朱田镇优先保障原村群众开办家庭农场,剩余土地则招引客商投资,并吸纳贫困户优先进入家庭农场和企业就业。就这样,贫困户既能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又能通过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目前,全社区已有193名贫困群众在家庭农场、入园企业中务工,人均年收入1.2万元。
“通过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增加的4000多亩耕地归村集体所有,统一对企业出租,仅此一项,实现村集体年收入240多万元,主要用于贫困人口补助和社区公益事业。”曹厚礼说。
目前,这里已成立了5家合作社、53个家庭农场,完成土地流转1.2万亩,栽植桃、苹果等果树近40万棵。据刘丽介绍,这个地方签约落地农业项目已达6个,总投资7.65亿元,其中龙盛天勤农牧、茶旅庄园等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另外,当地政府还编制了《沂蒙百花梯田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据权威测算,项目建成后,可设旅游摊点100余个,农家乐15家,农家宾馆3家,采摘园60个。届时,滨河社区的群众是最先受益者。
本文来源: Ncdz.Dzwww.Com
24.10.2016 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