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

13.04.2016  15:49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社会欠发达,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深化医改启动以来,甘肃坚持“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走有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通过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和中医药充分参与医改,努力降低医疗卫生费用,全面提升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和中药材资源优势,发展中医药产业,推动中医药对外服务与贸易,培育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初步形成了事业产业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医改和中医药工作先后得到李克强总理的批示和中央深改办、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充分肯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将甘肃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

   公平可及:健康促进模式改革

  甘肃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无法照搬发达地区大量财政投入的经验。医疗资源不足是看病难问题的成因之一,但群众健康知识缺乏、就医秩序混乱、医院重医轻防、不合理分流病人,造成小病大医、无病求医现象,既浪费医疗资源,也浪费医保资金。因此,甘肃确定了传播健康知识、教会保健技能、开展免费体检、合理分流病人、转变工作重心、改革支付方式、有效利用资源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行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努力使群众少生病、晚生病、不生病,把有限的医疗资源和资金让给切实需要医疗救治的病人,有效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

  推行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从政府层面建立公共政策健康审查机制,要求政府和部门在制定规范性文件、重大公共政策和实施重大工程前,进行公众健康影响因素审查,有可能造成公众健康危害的,要暂缓出台甚至停止出台;强化疾病调查和预防干预,全面推行“管理机构下基层、疾控机构进医院、健康教育进家庭”,对疾病谱排序靠前,群众看病负担较重的高血压等10多种大病强化疾病中西医预防干预。开展长期巡回体检和个体化健康指导,以县为单位组成若干体检组,对易患病人群长期开展巡回体检,建立动态电子健康档案。村社成立由乡镇包村干部、村主任和计生专干、村医、队长组成的健康管理小组,根据体检结果,对确需医疗服务的,合理分流到相应机构接受治疗;对暂不需要医疗服务、亚健康和健康人群,长期指导健康生活习惯,降低发病率。改革新农合支付方式,按照总费用包干、合理奖惩、按期结算与服务数量质量考核挂钩的原则,将现行的按诊疗数量付费方式改革为年度总额定额、定期预先拨付方式,超出预付总额部分由医疗机构承担,引导医疗机构积极参与疾病预防,主动节约医药费用和医保资金。完善基层健康服务体系,在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加挂健康教育所牌子,对计生专干进行农村20种慢病管理知识轮训,融入基层健康管理服务队伍,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健康教育和管理机构。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在全省农村推广普及“村级三件事”:即建设健康文化墙、组织健康教育沙龙、给农民发放健康保健工具包并培训中医适宜技术和食疗方法。发动全省1万多名医务人员和卫生计生行政干部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广泛宣传健康知识,着力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甘肃的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15年底,55个县的778个乡镇、7857个村社当中,有149.16万人享受了免费体检和健康指导,确诊慢病患者73.29万人,开展随访服务72.69万人次。相对2014年来讲,全省新农合实际补偿比达到62.67%,提高5.97个百分点;住院次均费用增长率下降到2.12%,下降4.04个百分点。

   群众受益:中医药深度参与医改

  甘肃在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简单、方便、廉价、高效的特色优势,探索出了一条财政负担的起、群众承受得了、社会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深度参与医改之路,在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群众负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国务院医改数据统计,连续三年,我省平均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全国最低。

  建立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连续密集出台了50多项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深度参与医改,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工作机制,为全省中医药事业产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各级中医药医院建成了门类齐全、分布合理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重点中医药专科体系,所有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立了中医门诊和中医病床,96.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1.2%的乡镇卫生院、7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服务,在全国率先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中医药充分融入健康体检、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等各个领域和环节。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制定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职称评审制度,广泛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和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积极为乡镇卫生院招录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将有一技之长的中医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目前全省中医从业人员达到27235人,占全省卫生人员的19%。

   双赢探索:“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甘肃中医药

  借助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和深化医改的历史机遇,利用资源优势建设产业基地,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了事业产业双赢。甘肃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中药材的种植、储存和加工,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的美誉。201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88万亩,产量99万吨,均居全国第一。当归、党参、黄芪等优势大宗中药材种植面积均达到50万亩以上,分别占全国同类产品的90%、60%和5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90%以上。

  商务部和国家中医药局确定甘肃为全国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确定兰州佛慈为全国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企业。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代表中国与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法国等4国建立了中医中心,在俄罗斯、法国、新西兰等8个国家成立了岐黄中医学院。兰州佛慈制药集团、甘肃陇神药业、甘肃亚兰药业公司等一批药企在俄罗斯、美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东南沿海等国家完成产品注册、产品销售、建厂生产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甘肃中医药服务与贸易的发展。同时,通过建立道地药材追溯体系,开展道地药材认定和药材全产业链开发,不断提升了中药材产业附加值,目前,陇西文峰药材交易城“惠森药财盈”网被商务部列为全国中药材电子商务示范平台,淘宝网甘肃特色馆线上馆和线下馆陆续开馆;定西市围绕当归全产业链开发,积极开发当归中成药、精制饮片、保健食品、茶制品、膳食饮片和新型系列化妆美容、美肤及洗液类等产品,“岷县当归”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岐伯圣景、皇甫谧陵园、敦煌中医养生园等一批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特色基地建成;药膳、药菜两用蔬菜、中医药养生旅游、减肥旅游、毛发移植和整形美容旅游、智慧中医等相关产业良性发展。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
全国“三区三州”海拔最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
  记者从国家电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获悉:13日,随着平均海拔5049米的西藏措勤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段导线展放工作顺利完成,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项目中海拔最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完成建设任务。截至目前,西藏“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工程主体进度已完成76.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