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突显"去行政区划"特征

06.04.2015  21:35

  新华网武汉4月6日电(记者王贤)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市场化程度逐步提升,中国区域经济显现出“去行政区划”特征。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就是最新的明证。

  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这片31.7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区域经济专家指出,地方政府要顺势而为,摒弃各自为政、地方保护主义的落后思维,促进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说,当前中国正进入城市群引领城市化的新时代,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国土面积较大,发展潜力、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市场辐射能力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

  只有长江中游抱团发展,才能支撑起长江经济带这条巨龙,龙头、龙尾、龙腰才能协调舞动。

  2014年9月,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以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为主体,促进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长江经济带有着流域经济的雏形。按照流域经济的要求,局部的开发都必须考虑整体的利益,但是由于中国整个管理是以行政区划为特征的,沿江省市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统一的市场环境始终难以形成,跨区域经济合作和联动一直停留在较低层次上。

  地方政府对此并非无知无觉,近年来长江中游地区一体化发展动作频频。2012年2月,湘鄂赣三省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中部城市群发展新平台。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连办三年,先后形成《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合肥纲要》,目前城市群内部已经开展很多合作,如异地医保卡的使用、公积金互认、打通断头路、旅游合作等。

  但由于是地方层面的合作,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协调和推动,目前长江中游城市产业方面的合作力度不够,产业布局和协同发展障碍较大。

  武汉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伍新木说:“龙头的长江三角洲、龙尾的成渝经济区都有了国家层面的规划,这次龙腰的长江中游也有了。”

  随着规划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区域融合与协作有了统一的行动纲领。湖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规划有利于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区域联系、文化共性、基础设施一体化需求较强,自然连为一体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专家认为,实现《规划》划定的蓝图,核心是湘鄂赣三省如何协同发展,可从三省交界的幕阜山连片扶贫特困区的开发入手,进一步开展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科教、文化、经济等多层次融合发展。

  伍新木说,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城市群与中部其他省份的合作应继续深化、拓展,城市群内部中小城市要主动率先融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使长江中游城市群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原标题【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突显"去行政区划"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