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壮乡堆绣技艺后继乏人
在广西靖西县旧州村黄肖琴的家里,一张小床上放着还没做完的堆绣绣球,与传统平绣技艺不同,布片上的龙、凤、牡丹、仙鹤等图案立体感极强,好似绣球上的浮雕艺术。
今年69岁的壮族老人黄肖琴说,堆绣相比平绣工艺要复杂得多。只见她将8根彩色丝线一端连在绕线用的架子上,另一端分别系在8个牛角片上,8根彩线很快在她的巧手下被编织成了一股彩带,堆绣图案便是用这些彩带拼接而成的。
在绣球上使用堆绣技艺是黄肖琴的独门绝活,因其栩栩如生的图案和复杂的制作工艺,其价格能达到平绣绣球的五倍,这门绝活也曾让她最多一年卖出了10万只绣球。
黄肖琴出生在一个民间手工艺家庭,从小就跟着家里的老人学习刺绣。后来凭着自己一点点的摸索和尝试,她在绣球制作工艺中独创了堆绣这门技艺,曾被全国妇联授予“中华巧女”的称号。
不过她说,虽然这门技术很诱人,不少人也尝试跟她学习,但因为又难又枯燥,没有人真正坚持下来。老人说,她很想让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只是自己的儿媳和孙女都没有对这门复杂的工艺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绣球原是壮族青年男女的定情物,抛绣球一直以来都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之一。不过旧州村的村民说,近年来绣球逐渐演变为了吉祥物,每逢新婚、盖新房、节庆,绣有“永结同心”“百年好合”的绣球就成了当地壮族百姓互赠的礼品。
旧州绣球一度在中国的旅游市场上热销,甚至大量出口至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旧州村绣球年销售量曾达到20万个,产值200多万。
在旧州的“绣球街”上,家家户户门口都能看到正在制作绣球的妇女。一个簸箕,一把剪刀,再加上彩线和布片,每一家都是一个制作绣球的“小作坊”。大的绣球直径在三十到四十厘米之间,最小的绣球直径只有两三厘米。
制作绣球首先用笔在绣片上画出龙凤或者花瓣的图案,接着用彩色的线按照画好的图案一针一针绣在布片上,然后将绣好的布片拼在一起,填充木屑,就做好一个饱满的绣球了。
一位正在绣图案的妇女告诉记者,绣球只能纯手工制作,绣一个大的绣球要花四到五天的时间,制作带有龙或凤图案的单片就需要一天。
如今虽然产量不低,但销售情况远不比从前。村党支部书记赵斌说,现在绣球价格偏低,滞销严重,年轻人多不愿做这样赚钱不多的工作,只有不外出务工的中老年妇女在农闲时做绣球。
原标题【 中国壮乡堆绣技艺后继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