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援力度空前践行正确义利观
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中国践行“弘义融利”的正确义利观,涉外援助和支持的资金数量、质量呈现出空前的增长、优化态势,这深刻影响着国际体系与世界格局。
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今年11月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
通过梳理中国领导人2014年外交成果清单而作的不完全统计,中国新承诺的较大规模对外援助和支持的资金额度总计逾1700亿美元,包括无偿援助、开发性基金和优惠性质贷款。
例如,额度较大的对外无偿援助有,向东盟欠发达国家提供30亿元人民币,向非洲国家提供1000万美元,等等。
中国承诺的各类较大规模涉外贷款项目包括,300亿美元的对非洲国家贷款额度,200亿美元的中拉基础设施专项贷款额度,100亿美元的对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优惠性质贷款额度,200亿美元的对南亚国家优惠性质贷款额度,100亿美元的对中东欧国家专项贷款额度,100亿美元的对东盟国家优惠性质贷款额度,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专项贷款额度,50亿美元的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贷款额度,超30亿美元的对蒙古国企业贷款额度,等等。
中国倡导或支持设立的各种开发性基金则有,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50亿美元的中非发展基金,50亿美元的中拉合作基金,30亿美元的二期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30亿美元的对中东欧国家投资基金,5000万美元的中拉农业合作专项资金,等等。
中国新承诺的对外援助资金主要分布于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建设、可持续发展、减少贫困等领域,而发展中国家比较集中的东南亚、南亚、非洲、拉丁美洲、中东欧是援助的热点区域。
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阶段,新型工业化进程正在加快推动,而受中国援助最多的亚非拉地区多数国家则处于工业化刚刚起步,或者尚未开展的阶段。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李智彪说,中国与受援国家拥有广泛的可对接利益结合点,中国的工业化经验很适合受援国家借鉴。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扩大、结构升级以及对外经贸交往的更加深化,未来与贸易、投资关联的援助将会更多,并将在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基础上,着重对外援助的可持续性。
中国于2014年7月发布的对外援助白皮书对“可持续性”进行了充分阐释。其中,2010-2012年的893.4亿元人民币对外援助金额中,44.8%投入于经济基础设施,而27.6%投入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此外,尽管成套项目建设和物资援助仍是中国主要对外援助方式,但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增长显著。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说,中国的对外援助着力于为受援国培养本土人才和技术力量,帮助受援国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利用本国资源,筑牢发展基础,使之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独立发展的道路。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已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跨越式发展,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但由于近现代时期的工业化基础相对薄弱,到2013年底仍有8200多万贫困人口。
然而,中国在坚持自身发展的同时,承诺持续增加对外援助投入,进一步优化援助结构。可以说,中国的对外援助金额正在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
尽管发达国家在对外援助绝对值上仍居世界前列,但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最近五年来,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官方开发援助资金仅维持“相对平稳”状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庞中英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上升,对外援助资金绝对值自然会增加,这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体现。同时,不断加大对外援助力度也是中国加深与亚非拉等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关系的必要之举。
中国对外援助因应着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时代要求,反映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坚持以自己的节奏肩负大国责任,回应世界的需要。
庞中英表示,“义利兼顾”的追求是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一贯理念。援助欠发达国家与地区,使其受益,是“义”,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受援国密切经济关系、实现互惠共赢,是“利”的要求,但不是“自私自利”。
中国提供对外援助,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受援国内政,充分尊重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重信守诺、互利共赢”是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原则。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发达国家的国际援助普遍带有政治、战略目的,或附加各种条件,包括传统的排他性条款和诸如“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等专门条款。
王泺表示,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援助是一种南南合作,受援国拥有学习中国经验模式后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的发展模式只是提供的一种借鉴,并非强制推广。
中国正携手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并以自身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将更好地利用世界机遇,同时也让世界更好地分享中国机遇,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原标题【 中国外援力度空前践行正确义利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