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迎接“质量时代”

19.09.2017  19:53

■我国不是需求不足,而是需求变了,相比之下,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

■要去低端产能,就要有基本的质量标准作为门槛;要迈向中高端,就要有较高的质量标准去引领。

■当前全球制造业已进入更高水平的全方位竞争阶段,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面临“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到2020年,我国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

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在我国质量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的当下,为何要把质量提升工作放在如此突出的位置?《指导意见》的出台将破解我国经济中的哪些问题?

1.缓解“消费外溢”实现更高质量的供需平衡

【政策】

指导意见》指出,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和问题突出,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迫切需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由于高品质产品供给能力不足,我国中高端购买力通过“海淘”、境外消费等形式持续外流,一些产品也因达不到其他国家的质量标准导致出口受阻。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既是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更是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的务实举措。

指导意见》开宗明义地指出,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

这是我们改善供给结构、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一个战略举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支树平表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告别了短缺经济之后,老百姓对衣食住行的追求明显提高,质量需求也明显提高。相比之下,质量供给的短板就日益凸显。我国不是需求不足,而是需求变了,相比之下,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

为此,中国已经不止一次将“质量提升”作为重要突破口来抓。

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随后,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印发了《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的5年目标和路线图。

2016年9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提出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以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工信部部长苗圩曾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增加中高端消费品的供给,今年要组织行业协会发布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推出一批个性、绿色、时尚精品,加快国际标准化转化,全面提高奶粉、尿布、药品、马桶盖、电饭煲等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努力满足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消费需求。

我们就是要通过提升质量来改善供给,不仅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而且也能得到更多国外消费者的青睐,更深更广地纳入全球供给体系,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供需平衡。”支树平说。

2.破解“尖端差距”助力经济迈向中高端

【目标】

到2020年,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总目标,就是一条从供给端发力、解决“供需错配”的路线图。

曾经有段时间,海淘海外商品一度火热。但中国游客发现,买回来的部分产品上赫然写着“Made in China”。目前,我国已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产品体系,其中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但也要看到,我们许多产业产品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支树平表示,从硬件上来分析,关键基础的原材料、核心基础的零部件、精加工的能力、精密检测能力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高端高档机床、高端芯片、高性能的元器件都是有差距的。从软件上来看,创新能力不够、质量的保持和持续改进能力不足,缺乏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实践证明,转型发展必须从质量着眼、从质量入手。这是我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迈向中高端的一个战略举措。”支树平认为,要去低端产能,就要有基本的质量标准作为门槛;要迈向中高端,就要有较高的质量标准去引领。

在此次《指导意见》中,质量提升的范围相比以往有了大幅度扩展。在主攻方向方面,瞄准产品、工程、服务三大领域,细化成8个重点,包括农产品食品药品、消费品、装备制造、原材料、建设工程、服务业、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对外贸易。

这些领域都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支树平表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指导意见》是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行动纲领,把中央的号令具体化、系统化,发出了强有力的质量动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央抓质量的决心。“它发出的信号,就是现在到了抓质量的时候。抓住了这个抓手,就会把我国经济推向中高端。

3.突围“双向挤压”掌握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路径】

在9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谈到他20多年前在国外一家陶瓷厂看到的场景:生产线上看起来好好的盘子,检验员当着工人的面砸在地上,因为花纹有一点点小瑕疵。他们说,我们的企业决不允许“次品”出厂。之后总理强调,“中国制造”走到今天,必须要树立这样的质量意识,不断提纯这4个字的含金量!

当前,全球制造业已进入更多维度、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全方位竞争阶段,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面临“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在中低端领域,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在中高端领域,发达国家牢牢把控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以品牌质量稳占竞争高地,并在创新设计、关键技术创新、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掌握着话语权。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看,制造业普遍经历了从低端粗放到高端精良的质量演进过程,最终通过高品质产品赢得领先地位和国际声誉。

产品质量好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苗圩认为,我国要实现产业升级和质量赶超,重塑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快速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必须把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这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苗圩认为,新一轮产业变革为制造业质量升级提供了机遇。

从质量供给看,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交互融合,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不断催生协同创新、智能生产、个性定制等新模式,也为质量设计、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质量检测等提供了新工具和新手段。从质量需求看,我国高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中高端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消费者已经从被动消费转向主动选择,从满足基本需求向注重时尚、品位、信誉、绿色转变,市场需求加快向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化演进,催生了大量新的产品质量和服务需求。

苗圩说,只有紧紧把握产业变革带来的质量提升机遇,我国才有望实现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提升中国制造的价值内涵与国际声誉,为制造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