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致力补齐均衡短板 供给侧期待综合改革

17.05.2016  12:31

  资料图 太行山区贫困小学开启“云端课堂” 

  如果说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的大城市是“领头羊”,那么中国政府正努力通过“喂胖群羊”的方式,解决全国“羊群”肥瘦不均的问题。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曾表示,中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包括教育发展和服务供给在内,都需要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来加快解决。

  对于拥有庞大学龄人口的中国来说,在教育的“供给侧”似乎永远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特别是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很多学校不仅招不来好老师,也招不上学生,亟待增加教育“供给”。城乡之间虽然硬件设施差距在缩小,但师资、教学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增加这些薄弱地区的教育“供给”,补齐区域短板,已成为官方着力的重点。

  在今年3月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被放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专章的第一节。官方提出,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

  中国国务院2012年曾发布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95%。

  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主任何秀超表示,中国教育发展距离上述目标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学校布局不合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部分学校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率低等方面。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所列的九大“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中,“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位列首位。官方提出,实施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逐步实现未达标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师资标准化配置和校舍、场地标准化。

  而在城市,中国的教育决策者同样需要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家长的期望值之间寻求平衡。

  高价学区房屡屡见诸媒体的报道,这个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曾被抛给全国政协常委刘长铭。作为名校北京四中的校长,刘长铭说,择校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但他自己“肯定不会这么做”。

  这个回答,既有个人理性因素在其中,也与官方政策导向逐渐显现有关。以北京四中为例,虽然其周边的二手房房价已涨到每平方米约10万元人民币,但在西城区新划定的11个学区中,北京四中已在9个实现了招生,其他两个学区则有其他名校覆盖。“上了好小学才能上好中学”的“小升初”模式正在逐渐改变。

  近日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对19个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5年来民众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普遍提升,且除个别城市外,增幅都在10%以上。与2010年相比,2014年以来民众对北京市“小升初”的满意度增幅达24.18%,增幅排名19个重点大城市之首。

  这种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过去四年已在全国普遍推开。官方力图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合理划片、对口入学、阳光招生等举措缓解择校热。

  除此之外,跟随务工的父母来到城市的农村孩子,也有望得到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中国官方通过建立全纳体系、关爱体系、同城待遇、扩大免费范围等措施保障残疾儿童、留守儿童、随迁子女、贫困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也已成为缩小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举措。(记者 马海燕)

        编辑:袁晶瑜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