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全国戏曲座谈会侧记(七)
多措并举促进基层戏曲院团健康发展
李 霞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是党中央从文化发展战略高度出台的文化政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戏曲文化事业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重视。
河南是戏曲大省,目前共有戏曲院团158个,其中县(区)级基层院团122个。从剧种来看,河南除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地方戏曲剧种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小剧种,一般称之为“稀有剧种”,如大平调、大弦戏、怀梆等。这些稀有剧种的传承载体基本都是县(区)级剧团,是名副其实的基层戏曲院团。
在河南,与稀有剧种相比,豫剧是强势剧种,其生存现状和发展态势相对较好。而绝大多数的小剧种,由于流布区域相对较窄,观众人数、影响力也相对较小,因而各剧团的演出收入相对偏低,剧团生存困难。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我省绝大多数地方戏曲剧种已被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虽然各级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基层戏曲院团的发展仍面临一定困难。
结合河南实际,根据《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河南省文化厅将采取以下主要措施,以切实促进我省基层戏曲院团的健康发展: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我们从2008年起就启动实施了“舞台艺术送农民”文化惠民演出工程,采取“政府购买、院团演出、群众受益”的方式,每年省、市、县三级财政配套投入3500万元,在全省1863个乡镇演出18975场,受益群众达4000多万人。在省级活动的示范带领下,各市、县财政购买本辖区优秀剧团演出,使全省的惠民演出每年达到1万场以上。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增加演出场次,切实提高基层院团的演出收入。
二是开展“中原文化大舞台”惠民演出活动。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等部门扶持省、市、县三级国有院团和优秀民营院团创排的在全国、全省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入选“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剧目”和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剧目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每年在河南挂牌的“中原文化大舞台”上进行巡演,每年资助1500万元,演出约500场。
三是重点资助基层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目前,不少基层戏曲院团的硬件设备急需更新换代。对于符合条件的各类基层戏曲院团,我们将筹措资金,在购置和更新服装、乐器、灯光、音响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同时,根据实际,利用中央资金为符合条件的、未配备过流动舞台车的基层戏曲院团配备流动舞台车,切实改善演出条件。
四是实施河南戏曲振兴工程。争取设立河南省戏曲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扶持戏曲艺术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通过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建立专项基金等形式参与扶持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发挥好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加大实施“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的力度,对全省地方戏曲进行系统保护;把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纳入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作者系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
扶持戏曲发展 树立戏曲尊严
严荣利
湖北是戏曲的重要发源地,屈原创作《九歌》所依据的楚国民间祭神说唱和歌舞表演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之一。湖北又是戏曲的重要流变地,源于湖北的黄梅戏,成长于安徽安庆,已成为全国五大地方剧种。湖北还是戏曲的重要聚集地,存有清戏、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黄梅戏等近30个戏曲种类,近60个戏曲院团。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感到其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无比艰巨。今年5月以来,湖北省文化厅进行了普查式集中调研,全面了解湖北戏曲剧种和院团发展现状,正当为其困境忧心焦虑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发布,如甘霖喜至。结合调研情况,要落实好文件相关政策。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无论是历史上以其寓教于乐的独特方式教化百姓、传承文明,还是新时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振兴戏曲艺术,首先要形成全社会的共识,纠正戏曲可有可无、任其自生自灭的错误观念,把传承发展戏曲艺术作为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如刘奇葆同志在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上所言,振兴戏曲艺术,不是为解决几个剧团、一批演员的生存生活问题,而是对中华文化基因的坚守和传承;不是因为一个地方、一些人的需要,而是整个国家民族的需要。
湖北省正在研究出台贯彻落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制定《湖北戏曲振兴发展五年计划2016—2020》和《湖北京剧振兴发展五年计划(2016—2020)》;积极争取省财政增加湖北地方戏曲保护发展专项资金总额,用于剧种保护、人才培养、剧目创作整理、大型惠民活动等;新设湖北京剧艺术振兴发展专项资金,推动以湖北省京剧院为代表的湖北京剧的发展,让其实力更强、影响更大;实施湖北戏曲人才百人计划,推出一批表演和主创骨干领军人才等。同时,鼓励各级政府制定本地落实政策,共同实施“一县一场(剧场)”“一团一车(演出通勤车)”计划,提高政府购买送戏下乡补贴,全方面提供在政策、资金、设施等方面的保障。积极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使戏曲及其院团不仅有尊严地活下去,还要有影响地活起来,有后劲地活长久。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是新常态下出台的戏曲新政,对文化部门提出新要求的同时,在规划、财政、教育、社保、土地、税收、宣传等扶持政策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力度前所未有。“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能否把好的政策用足用好,关键还是要看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执行力。要认真制定本地、本部门刚性落实措施并使其制度化,让每一项政策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严防选择性执行、对策性执行等不良倾向;要建立健全常态化督办考核机制,把扶持戏曲传承发展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及部门责任目标考核体系,避免出现“写起来重要、说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的现象;要广泛听取并吸收基层百姓的建议,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化评估监督机制,推动各项政策在各个层级、各个方面都能全面落实到位。
(作者系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
为基层戏曲院团开辟广阔天地
鄢福初
戏曲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值得被保护,也应该被保护。湖南现存19个地方戏曲剧种,其中侗戏和傩戏2个剧种已无专业表演团体,剩余的17个剧种中,有7个剧种只存有一个专业剧团在艰难支撑。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尤其是基层戏曲院团的发展面临着剧种不断衰落、人才连年减少且严重断档、创作经费不足、排练演出场地陈旧等诸多困难。
为繁荣振兴湖南戏曲艺术,推动基层戏曲院团发展,今年以来,尤其是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4月底在湘召开以来,湖南省文化厅制定出台了《湖南省舞台艺术创作2015—2020年规划》,并创新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切实举措。
构建戏曲剧本题材库。启动实施了湖南地方戏精品剧目创新工程,大力鼓励新创现代戏,构建湖南省剧本创作题材库、重点题材储备库,重点加强中国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四化两型建设等现实题材的创作。今年,湖南省文化厅还面向全国征集了362个舞台剧本,并鼓励各基层院团以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为契机,创作贴近生活、接地气的剧(节)目。
加强戏剧人才培养。开展名师传艺活动,聘请省内外优秀戏剧艺术家将他们的拿手好戏传授给基层院团的优秀艺术青年,并实行“以戏传艺”“一带一”的收徒模式,不断提高青年艺术人才的演艺水平。开展文艺院团“结对子、种文化”活动,要求每个省直文艺院团每年必须与3个县级或县级以下文艺院团、企业文艺院团、民营文艺院团等结成帮扶对子,有计划地开展“一对一”创作指导、人才培训和演出互动等帮扶活动。
培育戏曲发展的观众土壤。持续开展的“送戏下乡,演艺惠民”活动每年将大量优秀的戏剧节目送到基层,戏曲进校园活动将花鼓戏、湘剧、祁剧等多个地方剧种送进了大中小学,培养了大批戏曲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今年5月至6月,湖南省文化厅集中省直7个艺术表演单位一批获过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梅花奖、“田汉奖”“芙蓉奖”的艺术名家和优秀剧目,赴全省24个市、县(区)演出35场,场场人气爆棚,让基层群众享受到了高品位的艺术盛宴。
搭建地方戏曲演出平台。通过举办“演艺惠民、送戏下乡”“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湖南艺术节和全省中青年演员折子戏、新创小戏大赛等活动,为全省地方戏曲院团提供展示、交流、学习、提升的平台。今年,湖南省还特别将市县文艺院团的优秀剧目纳入了“雅韵三湘”演出活动。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对戏曲传承保护,尤其是地方基层戏曲院团的发展而言,可谓一场及时雨。下一步,湖南省将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及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的会议精神,扎实开展地方戏曲调研活动,摸清家底,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办法;尽快出台湖南省支持湖南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基层戏曲院团的演出和排练场地;加大政府对地方戏曲类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强对戏曲人才,尤其是基层院团戏曲人才的培养,继续深入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培养德艺双馨的戏曲人才;进一步深化戏曲院团改革,加大政府购买戏曲院团演出服务的力度;加强宣传与营销,探索实践互联网+戏曲的传播模式,不断扩大地方戏曲影响,为基层戏曲院团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作者系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
立足基层 寻求突破
赵丹丹
位于吉林省西南部的梨树县,以“绿色、经典、传承、创新”为特点的“梨树二人转”享誉全国。近年来,梨树县在二人转的传承发展上打出了超常规的“组合拳”,让“梨树二人转”走进了戏曲界和群众的视野,并通过一系列高效务实的举措,探索出了一条推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创新之路。
梨树县历届领导班子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突出经济文化“双引擎”。特别是梨树县被命名为“中国二人转之乡”、梨树二人转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全县上下更加确立了“文化也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提出建设“文化梨树、幸福梨树”的奋斗目标。
二人转是助推梨树县跨越发展的“精神食粮”,梨树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100万元,全力扶持“梨树二人转”传承发展。在这一政策下,获得财政支持的“流动舞台车”成为行走在乡间地头的一道美丽风景,为农村居民送上了丰富的文化大餐。梨树县还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安排剧团进社区、进村屯、进企业,每年“送戏下乡”演出120余场,既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又扶持文艺团体经营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为破解地方戏曲发展普遍遭遇的“剧本荒”难题,梨树县每年都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剧本创作,县剧团档案室存放手抄剧本、文本多达1691部,为梨树籍创作人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近年来共创排廉政文化专题剧目20余部,“三农”专题50余部,计划生育宣传演出剧目30余部,宣传科普知识、好人好事等专题节目10余部。特别是二人转《香妃梦》,大型满族神话吉剧《狼妻》,二人转群唱《梨园赏花》,拉场戏《没事找事》,二人转《男人的烦恼事》、《贵妃戏胡儿》等一批优秀剧目纷纷获得各类表演创作大奖。
除在购置和更新服装、乐器、灯光、音响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外,梨树县针对地方戏曲在人才传承上的“短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相继聘请董孝芳、闫书平、佟长江、周玉敏等优秀艺术家围绕绝活绝技、唱腔唱段、基本乐理等进行现场指导。鼓励并扶持剧团赴外展演参赛,开阔青年艺术人才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我们与梨树农村成人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开办了23个戏曲表演中职班,培养秧歌、舞蹈、二人转农民文艺骨干人才1800多人。积极参加农民文化艺术节,送戏到乡、到村、到屯,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但是,我团仍存在着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缺少排练场所、设备老化陈旧等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落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解决基层院团现存的困难,进一步推动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
(作者系吉林省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完善自身用人机制
王笑林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发布,对广大民营艺术表演团体来说是一场及时雨。 自从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对文化艺术院团进行体制改革的号召发布以后,不少国有院团进行了企业化的体制改革,同时也有不少戏曲艺术界的佼佼者放弃国有剧团的“铁饭碗”,办起了自主经营的民办剧团。由于体制上的限制,民营剧团的从业人员不仅没有参评国家举办的各类艺术评比资格,连评定职称都不知道该向哪里申请。并且国家对艺术生产的支持,国有剧团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专项资助,民营剧团要想获得资金难上加难。这次国务院已明确指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县级以下(含县级)转企改制国有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在购置和更新服装、乐器、灯光、音响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这从根本上为民营剧团的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向相关文化主管部门申请专项资金,改善自己的演出和创作条件了。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民营剧团应抓住机遇,完善自身,健康发展。在用人机制上,民营剧团常常遇到从业者把老板“炒鱿鱼”的状况,有的员工觉的干得不顺心就离开,这必然会给剧团发展造成一定损失。如何把这种不利因素化作有利因素,是摆在广大民营院团领导者面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山西嫦娥文化艺术公司的经验值得借鉴。在该公司成立的十几年中,人员的流动性和艺术骨干的保留始终是一个大问题。为此,该公司提出“留人先留心”的用人方针。首先在生活上关心这些职工,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凡是来公司的人员,无论时间长短,一律提供食宿,单身有集体宿舍,成家的有单独住房。公司董事长、著名梅花奖表演艺术家胡嫦娥以身作则,无论多苦多远的台口,都一次不落地参加演出。对于已经离开剧团的员工,则欢迎他们随时回“娘家”看看,或是客串参演一些节目。人心都是肉长的,嫦娥公司的这些做法深深打动了员工的心,许多艺术骨干不仅坚持留下来,而且还为公司的发展及演艺水平的提高出谋划策,使公司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尽管以山西嫦娥文化艺术公司为代表的民营剧团在现代经营管理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传统戏曲仍需扭转一些发展危机。一方面,传统戏曲多起源于古代,剧目题材相对传统,表现形式也难免老化单一;另一方面,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节奏、环境及欣赏水平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当前的民营戏曲表演艺术团体而言,大多数还停留在以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老戏老演”。因此,民营剧团在传承文化艺术精髓的同时,更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剧目结构、戏曲音乐、舞台呈现等方面也要与时俱进。我们相信,随着《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贯彻落实,广大戏曲从业人员会更加坚定地在戏曲传承发展道路上走下去。
(作者系山西省戏剧家协会顾问)
期盼扶持政策的细化落实
萧 雅
今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府层面对于戏曲在文化领域中重要性的认识、艺术价值的定位及扶持传承与发展最深刻、最具体、重视度最高、扶持力度最大的一份政策性文件。这无疑给广大戏曲文艺工作者极大的鼓舞和信心。实可谓久旱逢甘露,中国戏曲又一次迎来了生命的春天。
改革开放后,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过度对物质、名利的追求,盲目追崇快餐式、平庸的、甚至有些低级趣味的艺术形式,使中国的优秀戏曲曾一度被边缘化,岌岌可危。从最初的300多种地方剧种,现仅留存200多种了,甚是让人心痛。这部政策的出台,让我们文艺工作者感受到了政府要把国家建设成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坚定决心。
上海肖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越剧的传承与发扬。一路走来,其中的各种艰辛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感同身受。说句实话,各民营戏曲院团用一句话来形容毫不为过:都是在苦苦挣扎。这些年虽然各省市和地区都成立了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我们也曾经得到过一些支持。但总的感觉是,门槛高、扶持专项内容少、扶持金额几乎是杯水车薪。如我们有一台大戏基本预算为100多万元,但经专项基金部门的层层审核、评定、筛选、删减等,最后能获得的扶持资金也只有十来万元。
笔者认为,民营戏曲院团(或戏曲企业)和社会上其他民营企业虽有相同点(仅仅是企业属性的问题),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戏曲院团(或戏曲企业)除追求经济利益外,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因为除了经营,戏曲院团还承担着传承发扬优秀戏曲艺术、丰富广大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等一系列职责,是戏曲文艺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政府部门对待民营戏曲院团(或戏曲企业)在各相关扶持政策方面应给予与国有院团同等的重视程度。
这次政策的出台,对民营院团的扶持力度很大。我们在此仅希望有些政策能再细化一点,再具体一点,最终能够出台更详细的细则。且有些方面最好不要一刀切,针对不同的民营院团采取不同的扶持方式或力度。在有些公共平台,同时面向国有院团和民营院团都能申报的情况下,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民营院团放宽尺度、降低门槛。希望地方政府能够不折不扣地严格履行国务院发布的政策。还希望各部委联合一致,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为我国戏曲传承与发扬实现再次腾飞做出切实的举措。例如,很多戏曲是跨省界演出的,现在演出成本这一块居高不下,因此影响了基本观众的购买力。而影响成本有众多因素:场地租金、交通运输成本、食宿成本、税金等。如果能在这些方面有所减免的话,那演出方可以更好地让利于民,让更多的百姓观众能前来欣赏。
我团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传承和发展戏曲的这条道路。这一政策的出台,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鼓舞了我们的士气。我们将再接再厉,力争为传承和发展优秀戏曲添砖加瓦,再做贡献。
(作者系上海肖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