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广场舞管理与发展各地经验

11.09.2015  10:04

  黑龙江佳木斯:

  “快乐舞步”风靡受益于合理规划

  从风靡全国的“僵尸舞”发展到现在的“快乐舞步健身操”,历经7年,习练人数不断增长,范围也扩展至全国。2008年体操运动员出身的佳木斯市退休干部于继承创编健身操,2009年佳木斯市体育局成立专项小组,并根据人体生理规律、运动负荷等原理进行创编,形成一套行进间有氧健身操。2010年,“快乐舞步”被定为黑龙江省重点推广的群众体育项目,并于2011年开展了3次全省性的培训班,培训2000余名骨干力量,且邀请专家对健身操进行整体论证和改进,使其动作更科学合理。

  这一发展历程恰恰反映出面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广场健身操舞行列的现象,黑龙江省相关部门能及时捕捉群众需求,整体规划、通盘设计、制定方案。

  具体来讲,编创上,本着“有氧健身、快乐健身、科学健身”的原则,通过对固定习练站点的习练者进行测试,并请专家论证,不断更新动作,有效避免了老年人习练时的各种不适;管理上,及时设立快乐舞步健身操体育辅导站,民主选举站长,成立快乐舞步健身操教导队,出台辅导站管理办法,对锻炼时间、地点等方面提出详细要求;推广上,采取“四统一”推广模式,即统一管理辅导员队伍、统一落实健身场地、统一编排动作、统一安排资金,且以各种节会和载体为平台,积极探索社会化运作模式,及时跟进政策以完善扶持机制。

  上海闵行区:

  “让大家一起制定游戏规则”

  近期,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广场舞活动调研,相关数据显示:全市17个区县共有广场舞团队5236支,但可供活动的广场仅3527个,其中500平方米以上仅有877个。上海作为大城市的代表,各区县情况差异大,以闵行区为例。

  在增加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上,闵行区改进广场设施,根据各广场面积、地理位置、现有设施设备条件及团体活动情况等因素,配置文化宣传亭、艺术雕塑、标识立柱(含信息发布功能)、灯光座台、便携式户外拉杆电瓶音响等文化设施,按示范广场、中心广场及标准广场三种标准,在全区推进实施,并定时熄灯,规范夜间活动时间。

  场地上,建章立制推进协会管理。闵行区根据《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办法》吸收文化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等为协会成员,并在区、镇、广场三级设立相应管理机构,即区群艺馆开展面向广场团队骨干的文艺培训及年度主题展演比赛;街镇文体中心做好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和更新,落实优秀团队的补贴;每个团队中各自的文化服务志愿者互相沟通、协商,共同维护和管理文化广场。全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群众等500人次参与此项工作。“让大家一起制定游戏规则”,保障了“规则”的可操作性和认可度。同时,协会根据《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星级团队评定细则》,开展优秀广场文艺团队的考核评选工作。区级文化单位以此为广场文艺团队分层、分类、有梯度地输送公共文化资源,包括艺术培训、健身指导等。这既丰富了广场文化活动的种类、提升文化活动品质,也凸显了优秀广场文艺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

  四川成都温江区:

  约束管理与重视本土特色并重

  广场舞,在川西又称坝坝舞。温江区作为川西坝子自流灌溉区的核心区域,农业发达,经济兴盛,人们自古喜欢跳集体舞,广场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以温江区柳城街道为例,至2013年,已经登记注册的广场舞队伍就有76支共计2000余人,建立固定活动场地60个。此外,100多支临时性广场舞队伍还活跃在公共广场和小区院落广场。这无疑会引发一些管理难题,如广场舞队伍数量剧增、组织无序、活动场地有限、设施不全、经费不足等。

  对此,温江区2013年成立了群众广场舞协会,出台了《温江区广场健身文明公约》,建立了广场舞团队管理档案制、登记备案制、挂牌上岗制、星级评定制等相关管理体系,有效降低了投诉率,使广场舞成为温江区一张亮丽的名片。柳城街道也提出“三位一体+五化联动”管理模式:即落实街道、社区以及社会组织三方管理主体责任,坚持以标准化打造阵地、集约化使用资源、精细化管理队伍、民主化调解矛盾、星级化评定档次等“五化联动”为载体,强化街道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保障,提升社区精细服务、多方协调的能力,增强广场舞协会等社会组织自主管理、民主协商的意识,使得大家在健身的同时,不打扰周边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温江区的广场舞编创一直坚持以本土原创广场舞为龙头,邀请体育健身专家和音乐舞蹈老师一起创编,带动和提升了温江广场舞的整体水平。以柳城为例,柳城广场舞融合、放大了川西坝子中传统的“清音”“薅秧歌”等艺术特色,逐步形成以健身类、艺术类、交谊类等5个大类30余个小项为主,集娱乐、健身、艺术表现于一体的广场舞风格。

  浙江温州:

  “公约+办法”多措管理与监督

  去年初发生在温州的以“高音炮”还击广场噪音的“以噪制噪”行为引发热议。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对此颇为重视,也在管理长效机制上不断探索,从公约、管理、监督三方面入手,破解文化扰民难题,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维护群众利益。

  以约定促和谐。去年1月,经群众文体团队代表、市民代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磋商、讨论、修改,温州市发布《广场文化活动公约》,对跳舞时间段、伴奏乐音量等进行约束。然而,该公约虽从道德层面对广场舞活动进行了约束,但对于违约行为却缺乏管理权限。半年后,鹿城区在公约基础上出台了《温州市鹿城区广场文化活动音响器材噪声污染防治试行办法》,规定对于被投诉并查实的广场舞团队先进行教育、劝阻,警告无效再犯者则由公安部门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的处罚。这让广场舞的管理从道德自律层面上升到了规章约束的层面。

  此外,温州市还以管理促规范,如鹿城区发动街镇对全区近900支团队进行登记备案,筹备成立区群众文体团队联合会。如在广场设置流动“警卫室”和音量“检测仪”,启动“中央音控系统”建设,根据交际舞、健身舞等不同类型划分为19个区块,实现音量统一调度、音域统一管控;同时,以监督促长效,发起广场治噪网络总动员,公开征集网民观察员,发动市民积极参与监督,并成立广场文化活动综合管理协调领导小组,明确职能分工,做到落责到人。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

  舞出少数民族的特色

  作为一个彝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云南的文化、饮食等极具特色,广场舞也不例外地融入了各族舞蹈、乐曲的元素。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每天都能在城市的广场上、公园里,甚至马路边、天桥下看到舞动的人群。根据音乐的来源,楚雄州的广场舞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经典或流行音乐编创的广场舞;另一类是以当地民族民间传统歌舞为主的广场舞,如楚雄彝人古镇把复杂的楚雄彝族大三弦舞改编成了便于游客参与的彝族广场舞,双柏县根据当地的虎文化改编了《虎笙舞》,元谋县以元谋小凉山彝族舞蹈及音乐自创广场舞《彝山欢歌》,牟定县根据当地左脚舞音乐和舞蹈创作的彝族广场舞《高山头上茶花开》……这些广场舞吸收了彝族大三弦舞、左脚舞等少数民族的舞蹈元素,形式曲风更新颖,很受群众喜爱。

  为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推广和普及优秀广场舞蹈,楚雄州将广场舞工作作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除抓创作、重编创外,还重视阵地建设,全州建成2199个文化广场,1万平方米以上的城区文化广场17个;办比赛,为群众搭建平台,每年都组织广场舞大赛或文艺汇演;抓培训,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文化部门分门别类、分批分期,积极加强文化活动管理队伍和广场舞城乡业余文艺骨干队伍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发掘广场舞编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