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春天离青州书画市场有多远?

05.06.2015  15:59

  中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青州。简单一句话,道出了青州在全国书画市场举足轻重的“江湖地位”。2014年下半年,全国书画市场大震荡,“崩盘之说”甚嚣尘上,“江湖地位”超然的青州书画市场理所当然地受到媒体更多“照顾”,市场冰点、画廊倒闭、黑幕揭露等各种负面消息席卷青州。近日,借参观画展之机,笔者走访了青州各大书画市场数日,现将观感付诸文字。

  家里没画不正常

  甫下高铁,浓浓的书画气息扑面而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书画)之乡巨型广告牌让你猝不及防间进入青州。

  抬手招辆出租车,可能是因为时间久的关系,出租车稍显破旧、“去哪儿?”司机师傅操着一口浓重的青州口音问道。

  “金……美术馆,就是明天有画展的那个美术馆。”因为出发时间仓促,笔者未能记全举办展览的画廊名称。

  许是听到笔者问美术馆,感觉笔者是个文化人,司机师傅换了听起来颇为别扭的普通话:“小伙子,青州一天多了不说,十几个画展还是有的,你这样讲,我也不明白你要去哪儿。”

  掏出电话询问主办方,电话刚讲了10秒钟不到,司机师傅插话、“我知道了,那个地方就在……”看笔者挂断电话,司机师傅和笔者攀谈起来,问明天是去看谁家的画展,有没有艺术大家?送不送画册云云,说到兴起处,青州方言再次替代了蹩脚的普通话。

  司机师傅姓方,说起书画,仿佛打开了话匣子:“青州几乎人人家里都有那么几幅画,不管是有名气的还是没名气的,女婿前两天刚给我送过来几幅宋诚志(音译)的,很气派。”为了掩饰笔者不认识宋诚志的尴尬,笔者插话:“您家都收藏着谁的画?”方师傅罗列出一堆笔者没有听过的带有各种头衔的画家名字:“太多了,后来也不裱了,直接拿个信封包起来。”

  “收藏这些画,花了多少钱?”笔者问道。

  “我一个开出租的,哪有那闲钱?大都是别人送的。”方师傅骄傲地答道,“女婿给的最多。”本以为方师傅的女婿是一个画家或者画廊老板。“他就是一个厂子里上班的,年轻人嘛,总是有方方面面的朋友,能弄到(画)也很正常,谁家要是没个几幅画,那才是不正常。”

  青州市场会不会垮

  青州市本不大,原本十几分钟的车程,因为下班堵车和绕路走了将近30分钟,方师傅不住地道歉:“这个时候正好是下班的点,再加上修路,我们只能往东边绕了。”看笔者点了点头,他随即嘟囔道,“路几乎修不完,天天都在不停地拆建,新的书画城马上就要建好了。”

  据《青州书画市场2014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青州市打造出包括九大书画市场、六大书画写生创作基地、五个书画交流培训平台、三个民间支持体系在内的“9653”书画产业集群:书画艺术城、宋城、泰丰

  画古玩城、大明衡王城等九大书画市场,遍布青州全城;青州艺术馆群、青州画院、清华高级美术研修班青州基地等五大培训平台培育了一大批书画展览、鉴定人才;文化行业协会、青州书法美术家协会、青州画廊协会等三大民间协会帮忙加强对外联系,拓宽了发展空间,青州书画产业俨然步入新常态。

  书画产业发展,方师傅是得了好处的。“活多了,很多外地人来到青州,每天总能拉几个去书画城的。”跟这些外地客聊天,耳濡目染下,方师傅早已变身卷着裤腿的文化人。相较于精神上的收获,方师傅更羡慕那些摇身一变,成为馆长、画廊老板的人。“女婿厂里的一个小带班长,干画廊不满两年,发了,抽烟最低都要40多元的苏烟。”

  方师傅的女婿想要跟着带班长一起开画廊。“外地来客都说行情不好,我劝他别折腾。”他反驳我说,“政府铺了这么大摊子,能让(它)黄了?”

  就在青州之行的前一天,笔者曾在济南药王楼见过一位“狼狈逃离”的画廊老板,问他未来的去向。“去青州开个画廊吧,书画市场就像是前几年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得太快就要停下来挤一挤泡沫,也许全国会有不少书画城、书画市场倒闭,但青州不会垮,也不能垮。”

  核心团队在努力

  “你只要工商营业执照办好,书画城门面租好就可以了,就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笔者以想在青州开画廊的名义,与书画城韩老板交流,“这两年,钱不好赚了,前两年,在银行贷完款,带着钱就去北京收画,只要在全国美协、全国书协担任要职或者在艺术院校里担任领导,直接订上1000尺,回来办画展、出画册、上电台、编故事炒作,转手最少翻这个数。”他伸出一个巴掌,张开五根手指,“这还算少的,是不是有点空手套白狼的意思?”

  “这么容易?”笔者反问道。

  “那是以前,现在,不行了,政治画家有些吃不动了。未来将是‘眼力’至上的时代。”韩老板本来不爱画,也不懂画,趁着市场冷淡,他也开始拿起毛笔,“描描画画,渐渐地就能有点感觉,有时候也看点艺术评论的书”。

  像韩老板这样“叱咤”在书画市场的门外汉不在少数,他们没有丰富的美术知识,也没有非常殷实的家底,但凭着一股子拼劲儿在这个行当中学。“他们之所以到今天还能存在,还能产生全国性的影响,就是因为他们是经过时间和市场检验的。” 青州画廊协会副会长唐世洲说,不要把他们看做是开画廊的、买画的画贩子、卖画赚取差价的小生意人。“是这群人营造出来的一种市场文化,是他们成就了青州的江湖地位。”

  “倡导崩盘论调的所谓专家,大多是坐在书斋里边,喝着茶,偶然从网上看到一组数据就得出的结论。”在青

  画廊协会理事张爱华看来,青州书画市场30多年的发展造就了一批人,一批核心人物,一批核心画廊,他们称得上这个市场的“定海神针”。“这个核心团队还在,青州书画市场怎么会崩盘?”

  “哀声四起”不足虑

  虽然全国书画市场“衰声四起”,但青州看上去“还算平静”,虽有部分画廊歇业,但大部分老板却在反思“阵痛”的教训。

  青州画馆的老板刘世富是青州书画市场上响当当的人物,儒雅的圆框眼镜掩盖了他“书画巨鳄”的气势,让他颇有些“文气”。上世纪90年代,刘世富开始接触书画,虽然经常会收一些字画,但他并非为了投资,而更多的是朋友间的爱好、礼尚往来。“朋友喜欢我就送人了,也就没留下什么东西。”跟书画圈的人接触多了,很多人建议刘世富投资书画。

  2006年,青州书画城成立,刘世富购下了其中的一个店铺,建立了当代名家艺术馆,2012年,他和另外两个企业家朋友,成立了现在的青州画馆。“全国书画市场经历转型阵痛,肯定会有一些画廊和画家被震荡出局,但就像中国经济一样,书画市场肯定也会平稳着陆。”长期浸淫商战的刘世富说:书画市场新规则正在构建,谁能率先转型,谁就能抢占新一轮市场先机。“我们已经联系了一大批中青年学院派画家,当然,老一辈的实力派画家永远都不会过时。”

  青州市的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提到书画市场,总有一股子“谨慎”的味道,即便采访前任有些领导“打过招呼”,他们也不愿多说。“前一阵子,青州市场都被你们抹黑了,是萧条不假,也没你们说得那么夸张吧。”4位被采访政府工作人员均表示,不希望名字在文中被提及,“青州市场现在正在转型,你们应该多做些正面、有引导意义的报道。”

  “我们早些年也盲目迷信官衔、会员这些条件,吃了很多亏,甚至很多画廊因为囤积大量低水平的画都倒闭了。”青州画廊协会常务理事陈桂芳表示,经过阵痛,大部分画廊老板逐渐理智、成熟,以学术性为支撑的判定理念正在形成,“你是不是美协会员、是不是理事都不重要,我们看的是学术水准,主要还是投资少数几大院校的教师和几个重要画院画家的作品。”

  5月23日,星期六,青州天气晴好,青州市书画艺术城内,人头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