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业潜力巨大创新与开放可添助力
应该制定框架鼓励服务业创新,避免把好的投资放到不好的领域。服务业需要统一标准,做好文化培育和人才培养等,还需要扩面、跨境、跨域发展。
如何用开放的方式来推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3月19日召开的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经济峰会的“现代服务业的开放与发展”分会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服务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和调整的关键环节,要用开放的方式来推动中国服务业的发展。
参与讨论的爱立信集团董事长雷夫·约翰森、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傅育宁、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银成、美国UL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伟廉仕也认为,现代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雷夫·约翰森认为,应该制定框架鼓励服务业创新,避免把好的投资放到不好的领域以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展服务业需要创新服务,中小型服务企业要学会利用技术、互联网等来改善服务质量。
傅育宁介绍,2015年,中国的服务业增长率达8.4%,占比已超GDP的一半,其中,中国60%的引资都是在服务业领域。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相比,中国尚有差距。
傅育宁认为,中国的服务业未来将会欣欣向荣,2020年会达到一万亿美元的产值。首先,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快速崛起,到2020年会达到5亿人,服务业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其次,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正在加剧,对服务业有旺盛需求。再次,与互联网相关的服务业,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电商、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发展非常快,会带动服务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
傅育宁指出,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和私人部门要做好平衡。公共服务如果由政府提供的话,会给中国政府的预算带来较大压力,也不可持续。如果用PPP方式提供公共服务的话,需要界定好平衡点。此外,他认为,政府吸引外资政策也需要调整,让外资能够投入保险、银行、证券、卫生、养老等领域。“但是放开金融服务业也考验政府的监管能力。由于中国股市的投资者以散户为主,因此金融服务业需要渐进式放开。”
史蒂芬·罗奇在发言中认为,服务业是新的、很重要的经济增长来源,并富有韧性。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潜力,对世界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未来,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增长可能还会持续放缓,但是服务业会继续增长。”史蒂芬·罗奇预计,2011年到2025年,中国的服务业会增长12万亿美元,由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互联互通服务将产生一大批贸易项目,中国不仅增加自身的服务业比重,也会成为全球技术和服务的提供者,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对于如何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事保险业近30年的王银成认为,应从四方面着手。首先,服务业各个门类要把自己的事情弄清楚,如保险业应该在保险信保上发力。其次,服务业需统一标准。各个行业出台统一的行业规范,标准配套后将会节省大量的社会资源,使服务更有效率。再次,需要在服务业的文化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多努力。最后,服务业的开放和发展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需要扩面、跨境、跨域发展。
王银成说,应该扩大服务渗透率、促进服务由国际间单向流动转向双向流动,把互联网技术融入其中等。“服务业应融合‘+互联网’的概念,传统的服务业应该加进互联网技术,以更好地节约成本、增加透明度、节省客户时间。”
“最重要的是创造并保证公平的环境,界定好政府和市场的角色,政府承担规则制定者和裁判员角色,同时要促进市场的有效竞争,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韦廉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