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与文化自信

20.09.2014  12:18

        以建构、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发挥其引擎助力作用,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赋予当代文艺评论的时代课题。围绕这一课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艺术报与本报文艺部日前联合在京召开“文艺评论:方向与责任”座谈会。来自文艺界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就我国当下文艺评论的现状和问题、功能和标准、发展方向和文化责任,展开了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探讨。本版特此辑要刊登,以飨读者。

  ——编  者

评论生态与突破方向

    文艺评论功利化、学究化、小众化、边缘化的倾向不能不引起重视,它使得客观公正、说服力强、通俗易懂的文艺评论日益成为稀缺品

    修辞立其诚。品格独立的文艺评论来自评论家精神的真诚,评论家应该既不媚俗,也不媚雅,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

    提高评论质量、扭转评论颓势的关键是提高文艺评论的精品意识,用理论深度提升评论高度,以求真向善的思想境界和不流俗的理论个性实现批评的再创造

    评论无处不在,人人皆可发言,全媒体时代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对文艺评论的直接性、快捷性、互动性、跨媒介性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文艺评论工作格局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姜昆(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作为在第一线从事艺术创作的工作者,我们需要也期盼健康说理的文艺评论。放眼看去,今天文艺评论的生态虽不乏令人信服的客观之作,但也有吹捧甚至是攻击之言。文艺创作精品匮乏、泛娱乐化现象突出的背后,是文艺评论的缺位、“缺钙”以及一定程度的失语。不少评论用语晦涩、故弄玄虚,一些评论者理论功底不深,学识眼界不宽,远离文艺现场,对当下文艺作品、文艺队伍、文艺现象关注不够,了解不多,把握不准,导致评论隔靴搔痒,缺乏针对性,剖析不透,引导力不强。文艺评论功利化、学究化、小众化、边缘化的倾向不能不引起重视,它带来的结果是客观公正、说服力强、通俗易懂的文艺评论日益成为稀缺品。而扭转这一现状,不是评论家单枪匹马可以做到的。它需要理论评论界和创作界都“接地气”,理论联系实际,评论结合创作,而不是“坐而论道”,你评论你的,我创作我的,理论与实际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从媒体宣传的角度来看,现在既有积极健康的文艺引导,也有一味猎奇甚至过火的花边炒作。媒体文艺宣传是引导文艺创作生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文艺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当前,中央和地方的各类主流媒体,坚持正确导向,关注文艺事件,传播优秀作品,推荐优秀人物,褒贬文艺现象,在引导文艺潮流、文艺创作生产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也有一些网络媒体和部分都市类小报、娱乐期刊、电视台地面频道、广播电台等,片面追求点击量、发行量、收视率等直接关系经济效益的指标,热衷于眼球效应、轰动效应,即时性炒作多,理性反思少,大量报道明星绯闻,刊播一些品位不高的作品,没有发挥好应有的导向作用。

  毛时安(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要么是传统的平面媒体上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股脑儿为作品唱赞歌的评论,要么是新兴的网络媒体上似有独立面孔实却充满极端化言辞的“酷评”,文艺评论的这种“时代病”令读者望而生畏。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文艺评论家也不可避免受到种种社会关系的制约。有人情的制约,日常生活中许多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常常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朋友;有市场的制约,文艺评论的肯定与否,直接影响到作品市场前景的好坏;有利益的制约,当下不少文艺评论充满了庸俗的市侩气息和拜金主义味道,本应健康而独立的批评和被批评关系,变成了不正常的利益输送和利益共谋;有创作机制体制的制约,各地各级政府以及掌握着文艺评奖的文化主管部门、各种文艺家协会的一些行政干预,也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文艺评论的常态化发展;有学术需求的制约,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使文艺评论也成为职称评定的敲门砖,以致文艺评论写得佶屈聱牙,拒人千里之外。

  古人说,修辞立其诚。品格独立的文艺评论,来自评论家精神的真诚。因为只有具备独立、真诚品格的文艺评论才是有独特审美发现的评论,是能对创作产生作用的有力量的评论,是对读者有启发有感召力的评论,是能体现评论家担当意识、不人云亦云的评论,是若干年后能作为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有机体留下来供后人研究的评论。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文艺评论同样要以人民为中心。面对纷繁复杂的文艺创作,文艺评论家应该既不媚俗,也不媚雅,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把文艺评论视为自己独立而真诚的精神守望。

  郭运德(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对当下文艺评论不满的呼声由来已久。而提高评论质量、扭转评论颓势的关键,应是提高文艺评论的精品意识。这一方面需要增强理论自觉,努力提升文艺评论的理论含量。目前许多文艺评论陶醉于评论者自作聪明的小感受,在巧舌如簧的表层下散落的是一堆杂乱无章的言语碎片,理论的匮乏与缺失是导致评论形同无根浮萍的重要诱因。事实上,对文艺作品优劣、创作得失的判断,离不开专业的储备,对文艺思潮的剖析、艺术规律的把握更离不开基础理论的支撑,而深厚的专业储备和高超的见解能力均源自雄厚的理论积淀。理论深度决定评论高度,文艺评论从业者只有把理论的热情当做终生的理性自觉,不断地充实自己,打造坚实而全面的理论功底,才能培育出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及时捕捉文艺发展的新动向,才能不断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灵活调整研究视域,发现新情况,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才能以专门家的远见卓识,高屋建瓴地搭建起艺术家与受众的沟通平台,推动创作的进步与鉴赏力的提升,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把握文艺发展的本质,还文艺评论以深刻发现和大胆建构的职能,履行好文艺评论的职责。

  另一方面,提高精品意识需要求真向善的思想境界和不流俗的理论个性。批评源自创作,但绝不是创作的附庸,批评是艺术的再创造,是创作的延伸和接续,是作品价值意境的深入发现与科学阐释。深厚的学识理论和专业积累可以让评论家具有思想者的睿智和鉴赏家高人一等的洞察力,于平淡中发现奇崛。但学养的眼光不能代替坚持真理的勇气和与人为善的情怀,是非优劣的判断是眼光,一针见血的表达需要勇气。事实上,文坛需要旗帜鲜明、毫不掩饰的批评,这对于创作和文艺发展来说是有益的,可以起到大喝一声使之幡然醒悟的作用。四平八稳和稀泥式的评论虽然没有任何风险,但也没有学术价值。当然,敢于直言也不是一味地酷评。只要出于公心和善意,只要摒弃个人恩怨和门户之见,任何尖锐的批评都应该视为充满同情的理解和充满敬意的建言,都应该得到尊重。

  夏潮(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也带来评论无处不在、人人皆可发言的文艺评论新生态。网络评论门槛宽松,反馈及时,短小精悍,传播即时,常常体现出自由、率性、风趣、活泼、尖锐的风格,但由于缺乏传统媒体的“守门人”,随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客观理性的意见容易受到忽视甚至蔑视,导致骂声一片、泥沙俱下,虚假信息泛滥,情绪化、扣帽子现象严重,只有争鸣、不见共鸣。而且,网络评论虽有弥漫式、病毒式的传播能力,却往往是传播手段大于评论本体、外部形式重于评论内容、强化论点而缺少论证,缺乏连续性思维,呈现碎片化、零散化的特点。

  全媒体时代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对文艺评论的直接性、快捷性、互动性、跨媒介性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评论队伍需要进一步组织和集结,文艺评论工作格局也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面对挑战,既要把握正确导向,营造“以理服人、实事求是”的文艺评论生态,也要遵循传播规律,塑造“质朴清新、快人快语”的文艺评论新风。当然,改进文风不是一味迎合网民的口味,更不是为了简单地博得粉丝“点赞”而降低品格,而是要做好“话语转化”的工作,扬长避短,既不固守已有的陈旧话语,又不局限于“灌水式”和“板砖式”的平面化、娱乐化批评,不在快速更新的网络语言面前失去自我,深入浅出、言之有物,不失理性和深度,构建作品、阅读、欣赏与批评的良性互动。此外,应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还需要全面整合媒体资源,建设“权威公信、广泛联动”的文艺评论阵地。打破传统文艺批评和网络文艺批评之间的壁垒,鼓励评论队伍在两者之间灵活地转换,并且支持一批具有专业权威性又符合大众阅读习惯、“叫好又叫座”的文艺评论平台,构建评论的全媒体格局。

中国标准与文化自信

    现代西方哲学理论和文化理论有许多都是我们应该借鉴的,但借鉴不是照搬,而是要立足于我国的文艺实践,高扬主体意识去消化、吸收有用的东西,充实我们自己的评论体系

    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对一个人的道德信仰、人文情怀产生长久的影响,对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文艺评论的中国标准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从事文艺评论工作,要注意中国传统学术和文艺的特点,尽可能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隔阂,并引导艺术家更清晰地认识本门艺术与其它传统艺术门类的相互关系,从而更自觉、有效地继承传统

  李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无障碍深入,西方各种现代理论纷纷在中国登台表演。一个前所未有的尖锐挑战摆在面前:我们的文艺评论还要不要坚守中国标准和中国尺度?

  现代西方哲学理论和文化理论包含着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值得我们借鉴,但借鉴不是照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足于我国的文艺实践,高扬主体意识,消化、吸收有用的东西以充实我们自己的评论体系。中国作品在国际上获奖,能够扩大中国文艺的世界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凡在西方获奖的作品就一定代表了我国文艺创作的最高水平,更不意味着西方的评奖标准应该成为我国文艺评论和评奖的最高标准。对此还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尤其是针对一些西方理论家标榜的“普世价值”,我认为,其一,既然是“普世价值”,它的内容就应该是从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而不是某个或某几个国家的专利,不应当由某个或某几个国家的理论家垄断其阐释权,更不应该只把某个或某几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当作普世价值强制推行;其二,“普世价值”只能通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不同信仰人群的不同理解和选择表达出来,它在人们行动中的实际表现是历史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个关于“普世价值”的绝对的永恒的现成尺度放在那里,供人们使用。

  因此,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新的实践中发现新的命题,做出新的论断,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文艺评论的中国标准,依靠其自身的理论魅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也是文艺评论的灵魂,文艺评论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中国标准。文艺,尤其是影视文艺、网络文艺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渗透性强的大众文艺,在化人养心、凝聚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主张文艺评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美学观,自觉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既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又学习借鉴世界文明中适合中国国情的优秀成果,并且交融、整合、创新,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优秀文化艺术传扬开去,形成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语境与艺术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主张遵循传统经典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以及代代相传、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伦理道德、人文情怀、价值取向,加以丰富、深化、发展,使之既富民族精神,又富时代精神;反对鹦鹉学舌、盲目西化,反对生搬硬套一些不合国情不合实际的理念来对传统经典中有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取向进行解构、颠覆。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灵。对生活的审美判断,其终极往往是道德评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引领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感知、领悟、实践它。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归根到底文艺是传达情感的。情感离不开道德评判,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对一个人的道德信仰、人文情怀产生长久的影响,对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当代文艺评论如何立足于中华文化根基,这是个大课题。我国古典文艺理论对艺术创作与批评中的诸多规律性和原理性的问题,都有十分深入的研究,如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文艺创作中情和理、形和神、虚和实、言和意、体和性的辩证关系等。这些理论,应该说是我们当今文艺理论的基础。

  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相比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中国注重各门学科的融合和综合研究,西方着力于分途、分类、分科研究。前者的特点是把握整体,各学科相通、相融,后者各学科之间界限清晰、分明。我国现代各门类的文艺理论和批评,从“五四”以来,强调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在许多方面接受了西方的传统,包括批评的标准、评论的术语等,与传统文化这一根基的隔阂与距离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接续传统,使我们的文艺评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个亟须破解的课题。我们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人,要注意中国传统学术和文艺的特点,多学习、多研究,尽可能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隔阂,努力全面提高自身修养,并引导艺术实践家更清晰地认识本门艺术与其他传统艺术门类的相互关系,从而更自觉、有效地继承与创新。

引导功能与历史责任

    文艺评论家需不断培育忧患意识,敢于针砭时弊,通过发挥批判功能和战斗精神,强化和优化文艺评论的正能量和影响力

    文艺批评家应该是一个时代重要的知识分子、思想者、学问家,支撑文艺批评家断文识艺的是他独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近年来社会风尚人心思“正”、人气扶“正”,正是文艺评论要大力培育的“社会正能量”,也说明包括文艺评论在内的文化引导作用得到了发挥

  陆贵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恩格斯把“美学的历史的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高的标准”。文艺批评实际上是运动着的美学,是通过文艺批评实践活动体现文艺观念。这种文艺观念昭示了文艺的社会历史本质和审美本质。但社会历史不是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社会历史,因此,可以从“史学观点”中理所当然地引申出“人学观点”。文艺的本质应当理解为社会历史本质、人学本质和审美本质的有机统一。运用史学观点、人学观点和美学观点,弘扬文艺的历史精神、人文精神和美学精神,追求文艺的时代精神、人文关怀和审美品位的高度融合是文艺评论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

  朝着实现高度现代化的理想目标,文艺评论应当肩负起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文艺界在摆脱了政治挂帅后,经济挂帅或金钱挂帅的倾向开始抬头,正在滋生、蔓延并愈演愈烈的拜金主义,造成信仰缺失、价值迷乱、道德滑坡,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艺评论家应当培育自己的忧患意识,加强批判功能,力主公平和正义,敢于针砭时弊,揭露和抨击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负面现象,涤荡笼罩在人们头上的精神雾霾,营造纯净清澄的公共空间,通过发挥文艺的批判功能和战斗精神,强化和优化文艺评论的正能量和影响力,提高广大群众对文艺评论的关注、期待和信任。唯其如此,才能推动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构建社会文明的良性生态。

  向云驹(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只有洞察社会也深谙文艺,文艺评论家才能入乎文艺作品之内又出乎文艺作品之外,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规律、文艺趋势作出符合历史要求和时代进步的判断,发出影响文艺创作、促进社会发展的呼声,真正成为推动文艺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文艺评论家应该是一个时代重要的知识分子、思想者、学问家。支撑文艺评论家断文识艺的是他独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当代文艺评论家所肩负并且应该履行的最重要的社会责任。“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北宋哲学家程颢所言,是中国知识分子为人为文的精神传统。对于当代文艺评论家来说,也应努力践行这一知识品格,对历史与时代的命题进行积极的思考。有大胸怀方有大境界,有大定力乃有大判断。文艺评论家要表达社会良心、坚守社会良知,就要心通天地、思入风云。身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深刻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评论家责无旁贷。

  于平(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文化作用的发挥,又离不开文艺评论作用的发挥。

  文艺评论应鼓励和引导文艺创作去表现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表现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群众需求同提升国民素质结合起来。发挥文艺评论的引导作用,要着眼于提高国家软实力,以评论来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公信力和感召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艺评论关注社会风气建设,传扬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念,特别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展示我们的传统底蕴和当代活力。近年来,社会风尚人心思“正”、人气扶“正”,正是文艺评论要高度首肯、大力培育的“社会正能量”,也说明包括文艺评论在内的“文化引导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文艺评论一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来化人育人;二要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要推动各类文化形式去生动、具体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为大众的精神操守,外化为大众的行为遵循;四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日常生活,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