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休养"改革为生态文明立根基

19.03.2015  22:36

  3月10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根河森工公司工人将他们砍伐的最后一批木材运下山之后,用于采伐的“利器”——油锯、拖拉机等工具都被贴上了封条,内蒙古大兴安岭停止商业采伐正式进入倒计时。

  4月1日起,内蒙古大兴安岭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至此,中国最大国有林区长达60余年的采伐作业将画上句号,并迎来新的生态建设发展期。

  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是中国林业改革的具体举措之一,目的是让森林休养生息,促进生态建设和保护。

  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内蒙古等地国有林区长期是国家最大的木材、林产品供应基地。到上世纪80、90年代,由于多年人为过度采伐,林区森林资源减少,森林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减弱,许多森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中国日前公布了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的计划,提出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为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保障。

  改革方案提出,到2020年,国有林场商业性采伐减少20%左右,稳步推进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有序停止内蒙古、吉林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采伐,并通过大力造林和保护等举措,全面提升森林质量。

  “停产是国家硬性指标,为了子孙后代着想,林场职工都比较支持这个决定。”内蒙古阿里河林业局阿南林场党支部书记韩长君说。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党委书记、内蒙古森工集团董事长张学勤说,停伐将带来110万立方米木材停产,直接影响以木材为原料的产业链和从事木材生产的1万多名职工的就业、生活。在保护生态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人员分流安置问题。

  据他介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在大力发展绿色种苗、林特产品、碳汇基地、森林旅游、特色养殖种植等绿色项目,以解决人员安置和富民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正受到空前重视。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概念,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章,并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并指出林业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天然林保护范围,有序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今年新增退耕还林还草66.7万公顷,造林600万公顷。

  国家林业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水平的1/7,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林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据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副总站长刘春延介绍,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逐渐开始弱化国有林的经济作用,转向强调国有林的生态作用和公共服务功能,如美国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国有林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国有林已成为美国森林旅游活动最大的接纳者。

  近年来,中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展国有林场改革。江西会昌县2009年启动改革后,把原来的8个国有林场改制成三个大林场,即一个公益林场、一个商品性林场和一个湘江源自然保护区。

  会昌县林业局副局长马斌介绍,改制前森林资源已经非常匮乏,许多林场职工下岗或被长时间拖欠工资,职工支持改制,林场原有1200多名职工部分转为林场管护人员,部分得到减免税费或低息贷款等政策进行创业。

  “现在巡山时经常能看到成群的野鸡突然从草丛里飞起,还能看到母野猪带着许多小野猪,有时还能看到麂子。山林里树木多了,储水能力也强了,沟壑里重新出现小溪和瀑布。”由林场工人变身为湘江源自然保护区板坑管理站站长的肖枫形容当地生态的改善。

  江西省林科院总工程师江香梅说,国有林场的职能将发生重大转变,为林业休养生息、森林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要通过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国有林场的财政支持,解决好富余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使国有林场一心一意地保护和培育好森林资源。

  专家认为,国有林场在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的同时可兼顾经济功能,比如积极参加全球碳交易市场,通过碳汇交易获得收入,助力林区生态建设。(参与采写:吴锺昊)

  原标题【 中国森林"休养"改革为生态文明立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