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民青:中国现代化就是中国新工业化

06.04.2016  17:35

大量事实表明,工业危机已经来临,新工业革命正在兴起。中国已不可能建设发达的工业化,中国必须尽快走向新工业化。这就是说,由于时代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在19世纪和20世纪实现的现代化就是工业化明显不同,中国在21世纪实现的现代化则必须是新工业化。即使从当下看,新工业化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新战略。

一、深入把握“新工业革命”“新工业时代”的涵义

人们关于“新工业革命”和“新工业时代”的使用不尽相同,从大的划分上看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指的是工业时代之内的历次变革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二类指的则是走向工业时代之后的变革和新时代。

对第一类涵义的使用,主要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工业4.0”等,这指的是工业化发展的“蒸汽革命”、“电力或石油革命”、“信息革命”、“智能革命”等。21世纪以来,人们从描述工业化发展的新变革的意义上使用“新工业革命”的要居多。

对第二类涵义的使用,则主要发生在20世纪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陆续提出了“原子能时代”、“太空时代”、“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生态文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等等。当时,主要是由于资源环境危机导致人们对工业时代失去了信心,从而积极探索走出工业化困境的出路而提出来的新理念。

我们在这里提出和使用的“新工业革命”、“新工业时代”、“新工业化”的概念,明确地是从第二种涵义上使用的。简单地讲,我们认为由于工业危机的来临工业时代已经走到尽头,同时由于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兴起一个比工业时代更高级的新时代即新工业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这样做决不是随意说说而已,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观作基础的。

历史清楚地表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由浅入深不断推进对自然物质层次的认识与改造,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标志就是不同层次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按照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发展的规律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的全过程将经历三个大的历史时代:生物文明——化学文明——物理文明。这三个大时代又可分为六个小阶段或小时代,具体地说就是:天然生物时代与人工生物时代——天然化学时代与人工化学时代——天然物理时代与人工物理时代。采猎文明就是天然生物时代(采集渔猎自然存在的动植物),农业文明就是人工生物时代(人工生产动植物),工业文明就是天然化学时代(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既然工业文明的实质是“天然化学时代”即“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的时代”,那么,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就将进入一个“人工化学时代”,即“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时代”。由于它和工业文明都属于化学文明时代,从与工业文明相对应上讲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之为“新工业文明”或“新工业时代”。

从本质上讲,工业化生产是一种“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资源(即矿物资源)的生产”。“新工业化”则是一种比工业化更高级更深层次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它具有许多新的特征。(1)劳动对象(生产原材料)的微观元素化,新工业化生产是分子设计、原子操作的深层生产如纳米技术生产,是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乃至生命物质的生产。(2)主导能源的物理化,新工业化的主导能源从化学层面推进到物理层面,主要是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3)生产手段的高度网络化智能化,不论微观层次的生产还是太空中的生产,都不再是简单的直接的人工生产,而是依赖高度网络化智能化手段进行的生产。(4)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循环化,包括深层循环分解和高层循环合成,从而把工业化生产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生产方式转变成“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深层次循环式生产方式。(5)生产和生活环境的生态化。(6)生产和活动空间的太空化。(7)生产组织的园区化,新工业化生产把众多企业组织为新工业园区,建立起企业环和产业环,保障了深层化循环化的新工业生产流程。(8)新工业化生产对工业化生产的替代化,新工业化的兴起必然同时造成工业化的衰落。综上所述,新工业化的主要经济指标如下(见表1)。

表1                                    新工业化的主要经济指标

序  号

最  低  标  准

1

物理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比重>70%

2

主要原材料深层循环利用率>70%,工业和生活用水循环利用率>90%,非金属矿物原材料比重>70%,

3

新工业经济占广义工业经济比重>70%

4

新工业劳动力占物质产业劳动力比重>60%

5

科技和教育投入占GDP比重>20%

6

GDP绿色化比重>90%(环境代价<10%)

简单地讲,新工业化不再是工业化,也不属于工业化,工业化和新工业化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和文明形态,新工业时代是比工业时代更高一级的物质生产方式和文明形态。

二、一场新工业革命正在我国兴起

大量的事实表明,一场新工业革命已经在我国蓬勃兴起。

(一)不断提出新工业革命的发展理念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上明确提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工业危机和新工业化思想。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显然,这实质上就是要求改变传统工业化道路下的经济增长方式。“新型工业化”包含着“工业现代化”和“新工业化”两重涵义。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深刻地阐发了新工业化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科学回答“中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的问题。随后几年,中国政府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新能源,要努力自主创新、建设创造型国家等等。这些新观点新思想都充满了深刻的新工业化蕴涵。

3、“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其中贯穿着积极应对工业危机、努力推进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的深刻思想,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党我国的新工业化发展理念。

(二)积极推进新工业革命的战略决策和实践

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不仅形成了一系列积极倡导新工业化建设的新理念,而且还不断提出了许多新工业化发展的新战略和展开了许多新工业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1、积极推进新科技革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到21世纪初,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在2005年又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详细布局了一系列高新科技的发展战略。2010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详细布局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举创新驱动大旗,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目前,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0.9%提升到2014年的54%。 近五年,我国研发投入年平均增长15.1%。2015年,全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1%,在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全球研发总支出中,中国约占20%,仅次于美国的27%,日本居第三位是10%。2012年中国授予的近一半大学第一学位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美国这一比例只有33%。全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大学第一学位授予总量约为640万,其中23.4%在中国。2003年至2013年,中国科技论文产出占全球的比例增长了两倍,从占6%提高到18.2%,接近美国。从科技论文影响力指标看,2001年至2012年间几乎增长了一倍,从0.4%提高到0.8%。目前,我国专利申请一跃成为世界第一。2015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279.9万件,授予专利权171.8万件,截至年底,有效专利547.8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87.2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6.3件。“十二五”期间,我国在量子通信、中微子震荡、高温铁路超导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第三代核电技术等工程项目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15年,我国在学研究生191.1万人,在校本专科生2625.3万人,均居世界第一。

2、积极推进新产业革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增强对经济增长全局的带动作用,作为今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方向。在此之前的11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还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把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2012年,国务院又进一步制定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把上述七大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积极培育和发展。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把智能制造、网络制造、3D制造等先进制造提上了日程,这就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高端制造业和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水平。2015年国务院还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这是加快推进网络强国的战略决策,对于我国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8%,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1个百分点,占比比2014年提高1.2个百分点。这些事实表明,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3、积极推进新能源革命,大力开发非矿物新能源

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对我国的新能源发展提出了战略规划。文件提出要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大幅增加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2015年,我国新能源持续增长,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双创新高,风电装机容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光伏装机容量首次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截止2015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83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158万千瓦,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超过全球1/4,核电装机容量也达3000万千瓦。2015年,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7.9%。

4.积极推进生态文明革命,大力建设绿色经济绿色社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良好”的目标,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2012年党的十八大则进一步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建设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目标、举措作了全面部署。到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详细部署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战略任务。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等国家十大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绿色消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在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我国又做出了积极减排二氧化碳的庄严承诺。在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部署下,我国在环境保护、防治环境污染、加强生态建设诸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和提高。“十二五”以来,全国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4800万吨/日,累计处理能力达1.75亿吨,已成为全球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3.2亿千瓦火电机组新建或改造脱硫设施,脱硫机组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比例达到96%;6.6亿千瓦火电机组新建脱硝设施,脱硝机组占煤电总装机容量比例达87%。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COD和氨氮排放强度分别下降42%和48%。全国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由2001年的44%下降到9%左右。建成了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具备PM2.5等六项指标监测能力。国家层面对151个不符合条件的项目环评文件不予审批,总投资达7600多亿元。全国已有福建、浙江等16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建设。

(三)中国的新工业化发展水平

由于统计口径的不统一和资料缺乏的缘故,我们可以选择新工业化指标中的三项主要指标,利用大体接近的目前国民经济统计口径中的非化石能源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研发教育投入比重这三项指标,来具体衡量一下我国目前新工业化的发展水平(见表2)。

表2                                      中国新工业化发展水平(2015)

序  号

指    标

占比数值

按指标折算﹡

1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

12.00%

17.14%

2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11.80%

16.86%

3

研发和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

7.10%

35.50%

4

新工业化综合水准


23.17%

按新工业化指标中的比例折算,第1、2项按70%折算,第3项按20%折算。

按上述数值看,2015年我国新工业化发展水平大约为23%。只有达到100%,才算初步进入新工业时代。虽然我国已有很大进步,但距离实现新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

三、积极实施新工业化强国战略

(一)实施新工业化强国战略势在必行

首先,中国面临的工业危机远比其他国家更为严峻。第一,矿物资源日益短缺,势必导致矿物资源匮乏而引发经济衰退、政治动荡、社会危机。第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如不坚决遏制,势必造成重大社会问题。第三,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传统工业转移,加重了中国陷入资源环境危机的危险性,势必使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汇集成我国自身的巨大包袱。第四,中国的经济发展既要受到资源供应国的影响,又要受到产品进口国的影响,如果这些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必然会诱发中国相伴发生经济危机。第五,地缘冲突不断加剧,使潜藏着的工业危机逐渐显露水面,直接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由资源、环境和市场所限定,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已不可能建立发达的工业化,即使建立起来也不可能持续。所以, 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决不可能是发达的工业化。

其次,新工业革命已经兴起。这场世界范围的新科技革命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方面,表现为涉及的学科范围广大而不是局限于单一领域。另一方面,表现为新科技革命直接导致了新产业革命,成为新产业革命的直接前奏,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中发生质的转变。历史表明,新产业革命往往是落后国家后来居上的历史契机。工业危机的来临使中国已不可能建立发达的工业化,但新工业革命则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及时抓住历史机遇,坚定而又积极地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中国的现代化应该就是中国的新工业化。

再次,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拐点,不再可能依赖传统工业化实现现代化。2013年服务业占比超过工业,人均GDP 只有7000美元,若以7%的年增速可以在10年内进入高收入国家,但由于服务业占比不断上升、工业化产能严重过剩需要去产能,导致经济增速不断下降,这就延长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时间。更难以想象的是,如果按照服务业上升、工业下降的路线继续前行,我国即使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也将长期落入“初等发达国家陷阱”,到2050年难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不能实现现代化。所以,只有走高科技化、高生产率化、绿色化的新工业化道路,才能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如期实现现代化。

(二)实施新工业化强国战略的任务和路径

首先,要明确建设新工业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这主要是实施1个总体12个专项的发展战略和建设十大强国目标。总体战略主要体现在党和国家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决定》中,专项战略则应体现在一系列由国家部门制定的战略规划中。12个专项战略是:(1)新工业化科技发展战略;(2)新工业化产业发展战略;(3)新工业化能源发展战略;(4)新工业化材料发展战略;(5)新工业化水资源发展战略;(6)新工业化智能制造发展战略;(7)新工业化循环经济与生态建设发展战略;(8)新工业化太空开发发展战略;(9)新工业化教育发展战略;(10)新工业化文化发展战略;(11)新工业化社会建设发展战略;(12)新工业化全球共同体合作发展战略等。建设十大强国的目标是:(1)科技教育强国,(2)网络强国,(3)人工智能强国,(4)先进制造强国,(5)新能源强国,(6)纳米强国,(7)生物强国,(8)生态强国,(9)深海强国,(10)太空强国。

其次,要明确实施新工业化强国战略的路径。其一,要深入全面地研究中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真正认识工业危机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真正认识新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和战略举措。其二,要积极制定中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要争取在2020年前制定出总体规划,随后再制定12个专项规划。其三,按计划分步骤地积极实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工业产业,积极改造传统工业,不断提升农业和服务业。

从总体上看,中国的新工业化要经历两大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到2050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也应该是我国基本实现新工业化的时刻,届时,我国应该基本达到新工业化的前述各项基本(最低)指标(见表1),这是实现新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第二个阶段,到21世纪末,中国的新工业化水平应该从前述的第1~4项指标中的70%上升到90%以上、从第5项指标中的20%上升到30%以上,这才是完全实现了新工业化,这也才是实现了21世纪的现代化。

(作者系山东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