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必须踏踏实实

15.10.2015  14:42

  作为新中国输出到美国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英文版在美国的出版发行令刘慈欣声名鹊起,并成为首部入围星云奖并斩获雨果奖的作家,刘慈欣也因此被许多科幻迷和文学评论家冠以“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美誉。14日,在中国作家北京大学讲坛上,刘慈欣与“科幻粉”面对面地分享了自己进行科幻创作的心路历程。

  “我是看雨果奖作品长大的。在我的印象中,似乎雨果奖离中国的距离,比诺贝尔文学奖离中国的距离还要远。”每当看到家中电视机旁摆着的雨果奖奖杯——那个“不锈钢火箭”时,刘慈欣坦言,内心总有一种不真实感。

  这种不真实感,部分源于儿时对科幻文学的懵懂以及对大师作品的礼敬。

  刘慈欣看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是法国作家凡尔纳的《地心游记》。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黄昏,幼年的刘慈欣正在家里兴味盎然地翻看《地心游记》,不料被父亲发现后一把拿走。“当时很紧张,很害怕。那个时候正处于‘文革’时期,连《红岩》这样的作品,都不敢让父亲看见,更别提外国作品了。”令刘慈欣意想不到的是,父亲不但把书还给了他,还说了一句令人“震惊”的话——“这个叫科学幻想小说”。

  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凡尔纳的作品出版了一二十个版本,但大都没有标明是科幻小说。因此,在听父亲说这句话之前,刘慈欣以为作品里描写的事情都是真的。

  “这里面的东西都是幻想出来的?”“是的,但都有科学分析。”如此简单的对话,确立了刘慈欣以后的科幻理念——“它是幻想的,但有科学根据。”

  就是这么一个很传统、很核心的理念,在刘慈欣看来,国内却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抛弃了,人们开始转向一种更前卫的科幻理念。

  一位著名作家说过,古典文学好比工人将砖一块块地砌到一个高度,而现代文学好比拿梯子一下子爬上去。刘慈欣认为,这种说法很符合国内长期以来对科幻文学的心态。“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科幻文学既涉及文学上的很多东西,也涉及科学技术上的很多东西,因此在学术研究上拥有广阔的空间。然而国内的科幻文学界似乎更在意理论与理念,于是形成了‘急于架梯子跨越到某个高度’的基本心态。可有些东西注定不能跨越,就好比人生,每个阶段都必须踏踏实实地走过。”

  刘慈欣是1978年开始科幻创作的。自然,他更多的时间是一个人潜心创作。“说孤独也好,寂寞也好,就好像在坚守一个根本就没人在意的疆域。”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当初那片很空旷的传统科幻小说“疆土”,并非只有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只要你呐喊、呼唤的时间足够长,你会发现,疆域里还有很多人,不但在中国有,在美国也有。”

  获得雨果奖后,刘慈欣说自己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那就是可以与更多的人谈科幻,包括政府官员、教师、学生、快递员、小吃店老板……“圈子里的作家只有二三百人,圈子以外的潜在读者却有13亿人——这样的数字对比反映出国内科幻文学发展面临的问题。因此,中国的科幻小说注定在很多方面难以跨越,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刘慈欣强调。

  (本报北京10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张蕾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