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稳健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力量

29.08.2019  15:41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伟大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稳健前行。为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巨大优势,中央网信办与求是杂志社联合组织策划“中国稳健前行”系列理论文章,邀请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进行深入阐述,今日在求是网推出第十篇,敬请关注。

   内容摘要: 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没有中国繁荣发展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行?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只有这一理论能够及时科学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实践之问、时代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披荆斩棘、砥砺奋进,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很好地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不因循守旧、固守传统,紧跟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本身,让理论显示出时代的特征,展示出超越时代的穿透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已经明证,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没有中国繁荣发展的今天。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行”,在当代中国的根本表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行”,这是我们今天坚定理论自信、做到“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

   立足时代和实践的中国理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行?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只有这一理论而不是其他任何理论,能够及时科学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实践之问、时代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披荆斩棘、砥砺奋进,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品格,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严格地基于文本解读和学理推演而生成,而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深刻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围绕着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等一系列重大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深刻的理论创新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立于国际舞台、富涵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正确的理论,行之有效的理论。

   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好坚持是发展

  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一旦发展成一种学说并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如何才算是正确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就被提了出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很好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个问题,形成了明确认识,确立了基本原则,这就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不因循守旧、固守传统,紧跟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本身,让理论显示出时代的特征,展示出超越时代的穿透力。

  坚持与发展的两重奏,坚持是首要的。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讲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把其称为“真经”:“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坚持不是固执,不是僵化,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是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从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中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坚持问题导向,以中国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为解决新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创新,不但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富有感召力的战略目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战略目标体系明确,其中既有近期目标,又有中期目标,还有长期目标。近期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期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民族复兴中国梦,长期目标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战略目标体系明确,其中既有小目标,又有中目标,还有大目标。小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民族复兴中国梦,大目标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后,接下来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一个追赶目标的问题,即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其内容不仅涉及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等物质技术层面的现代化,还涉及到制度、社会、价值、观念、能力层面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正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不是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而是实现高层次、高水平的现代化,它的实现意味着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发达国家。

  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都是立足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共产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追求民族国家目标的同时,始终坚持着共产主义的最高目的和远大理想。这个相对完整的目标体系,兼具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既立足中国实际又放眼人类社会发展,无疑富有感召力。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如果要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出现次数最多、最具有标识性意义、最为人所熟知的概念是哪一个,很多人的选择无疑将会是“改革”。改革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简单的一个界定,到现在恐怕还有人不知道到底有何深意。实际上,它讲清楚了革命与改革的关系,强调了改革对革命事业的传承,赋予了改革自身以合法性、合理性、正当性,改革不是对革命的背离,而是对革命事业的重新谋划,它让忠诚于革命事业的人不至于失去目标,将智慧和力量用在改革上。

  中国的改革实际上就是政治革命之后的社会革命,是要实现社会的全面变革,实现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化的变革。这场变革的起点是发展生产力,但发展生产力只是一个方面,虽然是最根本的一个方面。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它也很难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要发展生产力,要解放生产力,就要改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让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释放出生产力发展的空间。

  改革能够上升到革命的层次,说明改革不只是某个要素的改变,某个方面的改变,而是全方位的变革,是社会结构各个要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变革,意味着经济生活、政治环境、文化模式、社会秩序以及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改革是一场革命,强调的是改革的彻底性、艰巨性、综合性、复杂性、长远性。只有全方位的变革,才配得上革命二字。

   与时俱进推进发展理念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足中国国情,更加强调发展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要理念,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改革取得如此大的进步,与我们对发展理念的继承与创新,把发展提高到如此高度肯定有密切的关系。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认清和用好经济建设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分析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发展趋势、发展挑战,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作出了全面系统的、理论形态上的创新创造和概括提炼,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各种关系、各个方面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上升到全新境界,为全党在发展问题上提供了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科学指引。

  新发展理念之所以新,首先是因为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发展理念,直指中国发展新阶段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性。新发展理念也更加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为突出强调了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这一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

   全面谋划国家治理战略

  国家治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可能充分研究的课题,但必然是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回答的时代课题。如何切实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国家治理实现现代化,制度最关键。但硬性的制度要落实到治理主体的能力水平、价值理念、道德修养提升上,没有道德、修养、理想、信念、信仰、精神境界的塑造,没有治理者本人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不仅注重制度,而且同等注重治理者的能力、素养、价值观等方面。

  国家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但并不是说制度完善,治理能力就强。国家治理的制度好,要落实为治理能力强。制度再完善,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转化为成效,那制度好坏、优劣还得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治理能力作为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方面提出来,有着鲜明特色,体现了更为务实的态度,力求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效能,以保证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转。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劳永逸,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处理好制度稳定和制度变革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世界开放发展

  今天的中国凭什么能引领当今世界的开放发展,凭什么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实际上已经给出了答案,是因为中国依循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到必须站在全球化时代的潮头之上,是因为中国善于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并能对世界发展趋势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主张。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代表着中国对人类社会文明走向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追求。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追求,又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所追求的美好社会的凝聚。

  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一个倡议、一个概念,它还是一种实践,“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带一路”的建设就是它的理念载体、落地之举、现实路基。“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种政治主张、一个追求目标,它已经是一个客观历史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从严治党打造强有力的领导力量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领导力量。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国家治理,无论是实现民族复兴,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怎么就能行?这源于它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有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这源于它一直把党的建设作为伟大工程来抓,努力探索从严治党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党自身的变化,在新的伟大工程中贡献了智慧,很好地回答了如何加强党的领导、如何建设强有力的政党这个问题。

  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新形势下党建规律、治国理政规律的战略考量和远见卓识。它是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不断做出自我调适和优化的过程,它源于“全党必须警醒起来”的忧患意识,来自“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清醒认知,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全面从严治党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回应民众期待,增强民众对党的政治信任,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

        编辑:张敏敏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