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上海企业:新常态寻找新机遇

02.11.2014  17:25

  新华网上海11月2日电(记者叶健 徐润南)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中国进入新常态,对企业是挑战还是机遇?中国作为金砖市场的“领头羊”,外国品牌步步紧逼,本土品牌又何去何从?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的“从企业看信心”采访活动来到了上海,黄浦江畔的“弄潮儿”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经济周期有起有落,发展机遇常有常新。

  “新常态更利于企业转型”

  宝钢,伴随着改革开放一同成长的钢铁企业。过去十年,钢铁行业是中国经济腾飞最直接的受益者。但是,在房地产行业的疲软、整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钢铁行业步入了艰难时期。严峻的形势下,信心从何而来?

  当记者来到宝钢汽车板车间时,车间主任骄傲地说,这是宝钢最贵的钢材。如今,宝钢的汽车板占到国内汽车行业一半份额。

  目前,宝钢的产能不过占全国的6%,但却创造了全行业50%的利润。在宝钢的利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汽车板业务。

  效益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来自辛苦的积累。在回忆往事时,宝钢汽车板技术服务首席工程师鲍平依旧心潮难平,“宝钢开始做汽车板的时候,成品率只有1%,真是做一块亏一块。但董事长就是发狠话,说我们不能只顾着赚钱,就是亏钱也要干好汽车板。”正是有了当年的“狠”,才有了今天的顺。

  如今,钢铁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然过去,现实如同钢铁一样冰冷。面对未来,宝钢是否还能信心如昨?

  “当然,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是好事,这更加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宝钢集团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吴东鹰斩钉截铁地说,“过去中国钢铁业一直是被需求拖动,所以忽略了产业优化。现在行业供大于求,企业也冷静下来,自然会不断创新以提升品质。”

  这并非一家之言。以色列素以“创业国度”著称,以色列知名创新咨询公司SIT创始人德鲁·波意德告诉记者,“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中国需要在高附加值产业有所建树。未来5年内,中国将会进入创新的爆发期。这也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黄金时期。”

  “我们感受到困难,更感受到信心”

  在东方希望集团总部见到刘永行时,年近七旬的刘永行依旧声音洪亮、精神矍铄。作为刘氏四兄弟中的二哥,刘永行和他的兄弟们一路走来,成为新中国商业史上的一段佳话。尽管创业至今历经艰难,但是正如他们集团的名称,他们看到的是“希望”。

  刘氏兄弟靠饲料业起家,但在东方希望集团中,饲料业的比重已不到5%。刘永行真正的主业,已经是电解铝行业。

  和钢铁行业类似,受制于经济增速的放缓,中国的电解铝行业正面临着加速洗牌。但是,刘永行却满面春风地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活得很好。”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仅仅十月份,他们预告净利润和折旧就有5亿元。按此计算,明年投资七八十亿元都不用贷款。

  别人赚钱他赚钱,别人亏钱他还赚,刘氏兄弟有什么过人之处?刘永行说,“没什么秘诀,就是要做好小事,不求规模,老老实实地降本增效,真正做到好、快、省。”

  在别人彷徨之时看到希望,所以才有了希望集团。面对未来,“我们感受到困难,更感受到信心。”刘永行激情洋溢地说,“从最初一千块发展到今天,我们是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红利成长起来的。发展中一定会遇到困难、一定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但只要不断改革开放,我们企业家就会不断地去改革、奋斗,去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机会从不是等来的,事在人为!”

   竞争让老品牌激发新活力

  在老一辈人的心中,上海是一个很“洋气”的地方。“洋气”的背后,是一批优秀的品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品牌占据全国品牌总数的70%。但如今,近三成的上海老品牌已然消失,而能被人记住的老品牌就更少了。

  酒是陈的香,为什么中国的老品牌反而逐渐凋零?这其实和当初缺乏竞争有关。如今,虽然竞争更加激烈,也有不少老品牌却焕发出新活力。

  上海家化是一家百年企业,从1898年成立算起,至今已有116年历史。1962年创立了被誉为“中国化妆品第一品牌”的“美加净”。2013年,上海家化在日化市场份额排在第十,是前十名中唯一的中国企业。

  上海家化董事长兼总经理谢文坚雄心不减,“作为一个百年民族品牌,不仅要再创新高,更要走出国门,成为国际一流的日化企业。把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家化美——健康、美丽、自信,传递给全球。”

  “回力”运动鞋也承载了一代人的回忆,无论是抗美援朝的战场,还是女排夺冠的球场,都曾有过“回力”的身影。在经历了涅槃之后,“回力”鞋也在新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挑战和机遇总是相伴相随,狭路相逢勇者胜。“今年整体形势比较严峻,高端品牌下沉,对我们影响比较大。但是‘回力’的战略是农村包围城市,高端品牌是城市渗透农村,未来我们总要在二三线交锋。”上海回力鞋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执行董事桂成钢说,“我们有自己的梦想,就是成为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鞋类制造商和运动设备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