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经贸将开启合作博弈 冲击和挑战不容小觑
11月10日,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两天后,中韩两国近200家大型企业负责人和部分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会聚青岛西海岸新区,参加首届中韩CEO论坛,共话自由贸易区(FTA)时代、“自由”模式下的发展与合作。与会人士表示,FTA给双边贸易带来的机遇让他们充满期待。
两国企业瞄向深度合作
中韩自贸区是我国迄今为止覆盖领域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区。根据谈判协定,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有专家称,中韩经贸合作即将开启“自由”模式。此前有预测指出,预计中国的GDP将因此增长1%到2%,韩国增长2%到3%。
除希望在贸易广度上有所扩展外,两国企业将合作瞄向深度和高度。“FTA对海尔在韩国市场的开拓绝对是利好消息。”中韩CEO论坛上,海尔集团副总裁李攀表示,韩国是世界上最难开拓的家电市场之一,连欧美和日本的顶尖品牌也举步维艰。虽然海尔通过满足个性化需求等举措,在韩销售额连续4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62%,但进入FTA时代,海尔对产品渠道、技术等更高层面的合作更加期待。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意味着双方从竞争博弈转向合作博弈,同时它将会发挥示范或倒逼作用,推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韩国经济研究院博士崔南锡看来,FTA一旦启动,对国际价值链的扩张和延伸将带来重要改变。中韩企业国际外部采购流程将更加方便,国际价值链的参与度及利用率将提升,使企业中间材料选择幅度增大,这也会激励国内外供给企业竞争,倒逼企业提高效率和转型升级。中韩应借力FTA有效合作,借助国际先进的技术、人才等优势,形成两国基于产业结构互补性的共生的全球价值链关系,扩大全球外包,有效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
鲁韩贸易依然比较传统
中韩FTA14轮磋商,4次在山东举行。韩国与山东省的经贸合作展望,成为此次论坛研讨交流的焦点。
韩国驻青岛总领馆总领事黄胜炫表示,过去20年,韩国与山东省的贸易额增加10倍以上,韩企在山东的投资额增加65倍,韩国人增加10万。无论从哪个层面,鲁韩之间的经贸合作在中国遥遥领先。在签署FTA之后,山东省和青岛市有望得到更多实惠,韩国与山东省的关联度将进一步显现。
黄胜炫认为,中国政府的21世纪丝绸之路与韩国政府的欧亚计划在连接东亚和世界的目标上大体一致。韩国企业应该更加关注山东省的战略性地理位置,寻求更多合作发展空间。
但从两地贸易项目来看,电器电子、石油化学、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占据了贸易的主流,贸易模式和结构依然比较传统。近4年来,韩国在山东的投资,制造业比重达到91.1%。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林桂军认为,随着FTA的启动,中韩之间企业共同参与竞争的机会将越来越多,短期内,或许会给传统产业带来冲击,部分落后产能企业或将面临被淘汰危险,但长远看,对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都将产生有利推动。山东应抓住机遇,利用地理、交通、港口等已有优势,用更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韩国优质企业进驻,从而整体提升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