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保护绿水青山 手段必须强硬
鲁网临沂7月4日讯 (记者 安娜 通讯员 刘 晓)7月2日,多家媒体报道了山东临沂因大气污染严重被环保部约谈5日后,对全市57家污染企业同步实施停产整顿的消息。作为全国唯一在被约谈后采取停产整顿的城市,临沂市的做法经报道后引发各界关注。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6月29日至7月2日对山东省临沂市约谈整改情况的督察结果显示,经过治理,临沂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临沂污染,折射中国的污染现状。临沂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向来薄弱,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了以瓷砖、焦炭等为主的产业结构,现在看来并不十分合理,但它是历史形成的,在很长一段时期确实为临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样,我国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取得的成绩举世公认。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为代价的,是在生态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无论是在临沂还是在全国,多年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
强力治污,怎能靠“点刹”。有人质疑临沂治污用力过猛,是急刹车,应该“点刹”。但临沂的现状是不光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过多,偷排漏排的现象也十分严重,高污染企业超标排放长期得不到解决,政府难道真的没有给他们缓冲的过程么?事实上,早在2014年3月30日,临沂市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中,就向57家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通知书,责令企业完善治污设施,限期治理期为2014年12月底。8个月的时间,已经留足了缓冲期,可是这“点刹”之后,污染的快车真的停住了吗?结果是“点刹”根本阻挡不了强大的惯性,本该冒白烟的企业仍在冒黑烟和黄烟,华东督查中心联合当地环保部门对临沂市5区县15家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13家企业存在偷排、漏排、环评违规、在线监测设施未使用或者运行不正常,且往往多种违法行为叠加。正是因为“点刹”的失效,才有了后来环保部对临沂的约谈。放眼全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要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严格执行环评,但有多少高污染企业真的按照这个去做了?新《环保法》出台后,如果仍不能坚持严格执行,再严厉的法规也将是一纸空文,只有铁腕治污,才能让最严《环保法》真正落地。
治理污染,手段必须强硬。临沂治污是一场真正的环保攻坚战,沉疴重病必须用猛药,针对临沂积重难返的现状,真正的特效药只有停产整顿。环境污染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多延迟一分,对环境和人们健康的危害就多增加一分,老百姓早已经等不起也伤不起了。反观临沂这些停产整顿的重污染企业,大多是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实际上它们本身的效益就非常差,这些企业能够生存,靠的是政府的扶持、金融机构输血、拆东墙补西墙的并购,消耗的是资源、环境,甚至是当地百姓的健康,停产是早晚的选择。停产整顿看起来简单粗暴,但恰恰体现了临沂政府治污的决心、果敢和勇气。只有停产整顿才能有效削减排污总量,只有停产整顿才能真正产生倒逼企业改造升级的力量,也只有停产整顿才能给新兴企业的快速发展让出环境空间。
现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临沂应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结合“三引一促”工作,在保护好这一方绿水青山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高效产业,将临沂打造成“绿色赶超、科学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