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行
◆吴宇欣
在临沂的这几天,我的情感与记忆每天都被撞击着,使我常常会把临沂山水、临沂人、临沂精神,当做一颗颗旷世奇珠,用再认知的丝线串起来并深藏于心,成为记忆中不朽的片段,用心血呵护滋养。
临沂,是我们在党校学习期间党性锻炼的目的地。在大巴车上,临沂的好山好水扑面而来。窗外,是难得的好天气,无雾无霾,晴空万里。道路两旁的树,整齐挺拔地列队在两旁。不知名的灌木与茸茸的草坪,错落有致。忽然,眼前出现了一条宽阔的河。河面上,链桥飞架;河水中,碧波如缎。这景色变换如此之快,引发同行人不约而同的惊呼。
而此后的每一天,我都被临沂山水、临沂人、临沂精神,深深地迷恋着、感动着、鼓舞着。每天清晨,我都会在夜幕的薄纱缓缓地撩起前,落座在窗前,品茶、读书。偶尔,也会站起身,俯视一下道路上,或静无一人,或偶有车辆驶过。但更多的是,静美的水面。东部,电视塔一塔高耸,宛如城市建设诗篇中巨大的感叹号,铿锵着临沂现代化进程的乐章;西部,是飞架南北的金锣大桥,连接着旧市与新城,贯通临沂这座城市的现在与未来。
对于山东人,我的抽象认识始于儿时。那时的我,生活在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组成的大院中,对山东人的认识,全部是在脱离了山东这山、这水的背景下形成的。山东人倔与犟的性格特征,早早便根植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然而此次,亲临山东热土,却让我感到了倔与犟的另一面:“烈”与“豪”。
山东的“倔”与不善言辞相联系。山东位处传统的中原大地,得儒学文化真传,不仅使其敏于行、讷与言,更有着强烈的自我价值判断与坚守,当遇到与其价值判断相违背,坚守便成为“倔”。
山东的“犟”与踏实肯干融为一体。山东的“倔与犟”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说“倔”还仅仅停留在思想与认识中,那么,“犟”便是“倔”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倔付诸行动的最好概述。
山东的“烈”与憎爱分明相伴相随,是“倔与犟”的自然延伸,为“忠”、为“义”,成为骨子里的髓,滋养着“倔与犟”,成为承载着精神的脊梁,昭示后人。
山东的“豪”与其博爱胸怀相得溢彰,是“倔与犟”的最温柔表现。这种温柔,没有小我,没有阴暗,一切都大大方方、明明白白。同时,也任凭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地无怨无悔。
翻开历史浩瀚史卷:肩膀最硬的是山东汉,反抗最烈的是山东汉,忠义传承最多的是山东汉,柔情最催泪的仍是山东汉。当你了解了山东的地域文化特征,你才会了解山东人的人格魅力。也正是这种人格魅力,才使沂蒙精神具有最接近生活、最植根于人民的底蕴。
当我们前往散落在沂蒙各处的教学基地,在现场教员的引导下,立足期间,穿越时空,或回忆或想象,或构思近百年来山东热土上的血与火、水与乳,有谁能不为之潸然泪下?有谁能够不觉,那血是流自自己的脉管,疼在胸,怒在膛,恨在心。
英勇的沂蒙人民,勇敢地面对屠刀的血腥时,延续的是砖石造就的长城之外的又一精神长城。
忘却就是忘却,忘却从来不是最好的纪念。华东烈士陵园,静穆的灵堂旁,抗日战争纪念馆与解放战争纪念馆,伫立两旁。你可想象:沂蒙的土地,战争是怎样地纷飞;沂蒙的人民,创伤是怎样饱受;沂蒙的精神,水乳是怎样地交融。
我用敬仰与怀念筑起沂蒙英雄的灵堂,任沂蒙精神恣意地生长。轻轻地、默默地、微微地化作力量,铸就党性的忠诚。临沂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