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5年8亿财政投入让教育阳光普照城乡

07.11.2014  11:29

一是入学机会城乡均等。“特困学生一个也不能少,让贫困生享受公平的教育。”这是临沭县教育部门和当地社会各界的共识。为确保城乡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机会均等,该县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当地发展规划,并纳入财政保障体系,出台《关于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通知》等文件,对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定义及其子女接受教育的范围、入学条件、入学程序和城区各学校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界定。仅去年秋季开学,就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00余人,在指定驻城学校入学就读。

      据了解,仅去年秋期开学,临沭县就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300余人,在指定驻城学校入学就读。为确保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机会均等,临沭县建立了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档案,成立了残疾儿童关爱领导小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统算达到96%。该县还十分注重高中教育公平,目前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县域内初中的比例已达到65%,远高于省里60%的标准。

二是教育资源城乡共享。胡建英是临沭县第一实验小学的市级教学能手,到今年7月份就已经在白旄镇华山完小支教一年了。“胡老师讲课就是好,这一年来我经常到胡老师所带的班里去听课,从她那学到了不少东西。”华山完小的王俊萍老师高兴地说。这全得益于该县实施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

今年8月28日,临沭县举行2014年公开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选岗现场会,此次选岗分学科按成绩高低排序、依次选岗,129名新招聘教师通过自主选岗,全部被充实到临沭县8个镇街需要的教师岗位上,使该县城乡教育发展得到均衡,并较好的解决了农村偏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为确保城乡师资均衡,该县不断创新城乡教师交流制度,规定驻城教师职称晋升必须具有在农村学校支教一年以上的工作经历。通过开展驻城学校集体支教和个人支教方式,充分发挥城区教师传帮带作用,推动了师资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提升。

家住临沭县大兴镇一村的王一乔,生活在一个教育世家,她的爷爷、爸爸、姑姑都是语文老师,今年刚刚毕业的她也如愿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并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教学。她告诉笔者:“通过这次考试,从开始报名到今天的选岗,我都感觉到公平公正,并且今天我选择了比较满意的岗位。同时,我觉得可以回到家乡,教我们家乡的孩子,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近三年来,临沭县公开招聘各类毕业生508人充实到教师队伍,为全县教师队伍补充了新生力量。同时公开从乡镇中小学选拔了242名教师充实到了驻城各中小学,基本缓解了近几年驻城学校师资力量匮乏问题。

临沭县还依托教育资源云平台,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打造了临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盘活了近亿元的硬件设备,基本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让农村学生不出学校就能收看到县城优秀教师的讲课,有效地破解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难题,实现了“教育公平”和“优质资源共享”。

据了解,目前临沭县已搭建44个教育云平台,6万名师生实名注册了网络学习空间;全县师生通过个人学习空间发布教学视频24万多个,发表教学资源和文章277万余篇,视频浏览数达608万次,文章浏览数5331万次。

三是办学条件城乡同步。“高大的教学楼、宽敞的教室、高标准的塑胶操场,孩子能在设施这么齐全的学校里上学,以前想也不敢想。”近日,在青云镇中心幼儿园门外接孩子放学的家长郑安明说。青云镇中心幼儿园只是该县对中小学校及幼儿园进行标准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2009至2013年该县共投资5.43亿元,完成了102个农村中小学校安工程、96个“211工程”项目,96个学校校舍及幼儿园建设项目。2014年计划在农村学校投资1.63亿元,实施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的项目106个;在城区,实施县第五实验小学2.1万平方米的新校建设工程和县第二初中1.6万平方米的改造提升任务。在进行校园标准化建设的同时,该县还努力提升学校内部设施配备。近年来,先后投资2300余万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仪器更新工程、图书配备工程、音体美器材更新工程,学校内部设施配备得到进一步增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先后投资7500余万元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更新补充教师微机1781台、学生机3704台、电子白板938套、录播教室32口。

通过优质教育向普及化、公平化发展,临沭县让城乡孩子不仅能够“好上学”,而且能够“上好学”,为实现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如今,置身临沭城乡,让群众特别感到幸福和自豪的是:最美的建筑是学校,最靓丽的风景在校园。(临沂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