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规划局:平衡地下遗产存量与城市发展增量
淄博市规划局临淄分局局长高松
15日,“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将在山东启动。近日,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淄,淄博市规划局临淄分局局长高松在接受中国山东网专访时表示,如何把临淄地下遗产的存量与当今城市发展的增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一直是临淄规划局的重要任务。
临淄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的故都,是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地下文物、历史遗迹丰富。早在1994年,临淄就已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策》中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繁荣景象可窥一斑。
故城遗址:就地建馆就地保护
现今位于临淄城区以北的齐国故城遗址是中国海岱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24.7公顷,故城内拥有城垣、城门、万基、排水道、宫殿及冶铁、炼铜、铸钱、制骨作坊遗址等多处。
在齐国故城遗址中,古城墙、排水道口、东周殉马坑等都是在挖掘现场就地建馆保护。高松认为,这样的规划,将文物放在它原本出土的环境中一起展出,能使参观者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古人的生产生活。
“如果迁移、复制到另一个地方,一方面它们就不是原汁原味的文物了,另一方面文物脱离了原地就会丧失体系。”高松表示,这些遗址、遗迹都是依托于齐国故城这一体系,“我们计划形成齐国古城遗址公园,这样连点成面,整个齐故都的布局就能慢慢复原出来。体系的概念和单个点的概念完全不一样。”
“已经挖掘出来的遗迹、遗址是不可移动的,在建设、规划布局的时候我们就要综合考虑如何在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的范围协调区内平衡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高松指出,协调临淄地下遗产的存量与当今城市发展的增量是当地规划局必须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古墓群遗址:新建设与老遗址平衡发展
临淄历史文化名城的另一保护重点是其庞大的古墓群。临淄的古墓群主要由田齐王陵、稷山墓群、临淄墓群等三大部分组成。古墓的保护一般采用绿地与古墓结合的方法。
临淄现存古墓群159处,大多分布在故城南侧,属于目前规划的临淄城区扩展范围中。墓群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任何建设,墓群所处的地界又要谋求发展,如何平衡这之间的矛盾点呢?高松介绍,如果墓群恰巧在规划的住宅区里面,就将墓群保护范围向外延伸50米左右形成控制带,种植绿化带以隔离墓群与外界,形成住宅区的公园。
“这样的规划设计,一方面使小区独具特色,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墓群的保护。”高松表示,将墓群融入住宅区,减少了盗墓的隐患,也能够让住宅区中的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更加了解历史。
平衡:保护、发展、建设相辅相成
高松认为,在快速城市化和城乡统筹背景下保护古迹遗产不是被动地保护,不是为保护而保护,“保护指的是一个过程,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他强调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得到切实保护,但建设活动又必不可少,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分清保护和建设的不同要求是重要的一环。”高松指出,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传统,与城市现代化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思索:点、面具备,只欠穿线
高松表示,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临淄现有的规划中已经点(古墓群、后李文化遗址等)、面(齐国故城遗址、安平故城遗址等)具备,唯独欠缺“线”的概念。这在未来临淄的规划编制中依然有较大的挖掘空间和挖掘价值。
“临淄在历史上有很多交通要道,沿着这些古道把点、面串联起来,形成旅游、参观、展示的廊道,这还是相当有价值的。”(记者 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