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尼山书院举办国学培训班,解读孔子德治思想
日前在省图书馆大明湖国学分馆举行的山东省尼山书院孔子公开课上,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在阐释“孔子的德治思想”时,系统讲述了“德”对人类以及社会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彭林表示,人们诵读《论语》,可以加强自身修养,也更容易获得一个快乐人生。
“为政以德”也是以人为本
彭林表示,众所周知,世界上存在两大文明,一个是西方文明,一个是东方文明。西方文明的一个源头是以神为中心的文化,主张人性本恶,在这个文化里,灵魂与肉体是分离的,要把灵魂交由上帝管理。因此,人类要信教、要忏悔,死后才不会被打入地狱。与之相反,东方文明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主张人性本善,人要通过道德来管理自己的灵魂,君子要“为政以德”才能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将其概括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彭林引用王国维先生的一句话,“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他分析说,殷就是商朝,主张“先鬼而后礼”,把鬼神放在第一位。《尚书》中提到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弗知稼穑之艰难,弗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意为由于商王的荒淫、无耻、腐败,所有的王都不务正业,于是都成了一些短命的执政者。
他举例说,比如说商纣王,《史记 殷本纪》中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说明他文武双全、才思敏捷,“好酒淫乐,嬖于妇人”,“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纣王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加重赋税,用酒当做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做树林,让男女赤身裸体,在其间追逐戏闹,“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对怨声载道的百姓施以重刑,酷虐到天下的老百姓都希望他早点完蛋。
彭林认为,“由此可见,国家的灭亡,不是因为缺乏有才能的执政者,而是因为缺乏德才兼备的执政者。”
“失德”即失人心
彭林说,与之相反,周朝则是在百姓的拥护声中建立起来的。周人领袖“古公亶父”,《诗经》里描述他善耕种,带领百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迁移岐山后,在此建立了封建制度的国家,就是周。
根据历史记载,之后有周文王,行“德政”,特点是“笃仁”,把坚持仁爱之心作为立身之本,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商纣王将他拘于“羑里”,周人通过贿赂商纣王将其赎了出来,纣王任命他为“西伯”,当商纣王用酷刑镇压百姓时,周王文将土地作为交换条件拯救了百姓,此善举更是深入人心。到后来“武王克商”,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最好的佐证。克商之后,武王总结商灭亡的经验教训,认为商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失德”。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到殷、周之间大变革的本质,是“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因此国家要想安定、和谐、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德治国”。
彭林表示,周朝建立以后,制度“实皆为道德而设”,旨在“纳上下于道德”,进入民本主义时代,“为政以德”由此开始。
“为政以德”要讲求“人之德”
彭林分析说,孔子崇拜周公,相信道德的力量,主张用道德来引领大众向上,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意为用行政命令来约束老百姓的行为,用刑罚来纠正严重的不良行为,这种不良风气只是得到了遏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行为。所以,孔子又提出“道之以德”,主张用良好的道德修养来规范自身行为,感受道德的约束力,形成一种自觉性表现。在此基础上,孔子认为“有耻且格”,人只要有了廉耻心,才会有上进心。
彭林说:“总而言之,一个社会的发展,不能光有一个底线,还要有一个向上引导的力量,这就是‘依法治国’基础上的‘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为政以德”。那么,“政”是什么?孔子说,“政者,正也”,为政就是要让天下人都做到正,“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首先要做到正,手下就不会有不正之人,自然而然就会“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他认为,孔子反对“作秀”的领导者,主张领导者“先之,劳之”,领导者不仅要比大家先做,还要比大家做得辛苦,其次还要“无倦”,工作起来不知疲倦,这才是正确的从政者姿态。孔子还提到,“乡原,德之贼也”,一个人好到让百姓说不出任何缺点就是最大的缺点,坚决反对没有原则的老好人。
“为政以德”要讲求“人之德”。人由动物演变而成,或多或少残余着动物的野性,这些动物性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就会暴露出来,因此必须要“修身”,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彭林教授举例说,清华大学最早的三个宿舍楼,分别叫“明斋”、“新斋”、“善斋”,“明、新、善”分别代表了修身的三个层面,“明”是指“明明德”,“明德”是指人心里光明的德性,“明明德”就是重放人性的光明,使人避免成为行尸走肉般的饭囊衣架。然而,只有“明明德”显然是不够的,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一个知识精英的责任在于“以先觉觉后觉”,就是要“新民”,要提升全人类,引领社会向上。
那么“明明德”与“新民”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彭林说,孔子认为,只有做到至善至美的时候才可以停止,这就叫“止于至善”,是人生最后的落脚点。孔子说,“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现在的年轻人都想“明明德于天下”,殊不知要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就像射箭一样,“发而不中,反求诸己”,“修身、立德”实乃做人之本、成事之因。孔子还认为,“德不孤必有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彭林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修身之德,感受不到朋友相助的快乐,他的人生是非常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