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 访马本斋之子马国超

05.07.2017  19:45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 题:战士永远在征途——访马本斋之子马国超

  吴登峰、吴琪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我国少数民族同胞开展英勇斗争,作出了伟大贡献。马本斋就是少数民族抗战中的一面光辉旗帜。

  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记者专访了抗日英雄马本斋之子马国超,追寻英雄的足迹……

  顾全大局 忠贞不渝

  1902年,马本斋出生于河北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系当兵并进入抚顺讲武堂学习,毕业后逐级晋升至团长。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土沦丧、报国无门,马本斋愤慨地写下:“风云多变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男儿空有凌云志,不尽沧浪付东流。”毅然弃官卸甲,回到农村务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千年晓月被炮火击碎,马本斋义愤填膺,带领当地回族青年举起抗日大旗,后来参加八路军。

  “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打仗时一把大刀高高挥舞,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威望很高,打得敌人闻风丧胆。”马国超说。

  1941年7月,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对盘踞在河间县城一带的日寇实施打击,重创敌军。

  “日寇被父亲的游击战打得晕头转向,龟缩在据点中不敢出来。”马国超说,日寇甚至下令:百人以下的队伍不准走出据点大门。

  屡受重挫的日寇恼羞成怒,设诡计将马本斋的母亲抓走,企图逼降有孝子之称的马本斋。严刑之下,马母大义凛然,绝食而亡。

  马国超说,父亲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挥舞大刀杀敌,奋战在抗战前线。

  烽火硝烟的考验中,马本斋政治觉悟不断提高,1938年9月光荣入党。

  “盘踞在河间一带的日军在逼降阴谋失败后,又企图以高官厚禄诱降父亲。”马国超说,“敌人放出话来,马本斋如果拉队伍过来,最低给个师长。”

  然而,马本斋根本不为所动。

  敌人征服不了回民支队,便四处散布谣言,挑拨离间,制造回汉之间的纠纷。

  “父亲给战士们做政治思想工作,增进民族团结,提高部队战斗力。”马国超说,在父亲的领导下,回民支队始终斗志昂扬、勇于献身,始终保持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

  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

  “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这是八路军冀中军区对回民支队的赞称。

  1939年年底,日军强征民夫修路,马本斋率回民支队摸清敌人规律,计划在康庄“引蛇出洞,围点打援”。

  “父亲率主力部队设好伏兵,佯攻日军据点,前来救援的日军很快进入伏击圈。”马国超说,此战,敌军全部被歼,而回民支队没有一人伤亡,创造了当时八路军在平原作战零死亡的纪录。

  而后,马本斋率部将敌人衣服脱下,乔装后偷袭敌军,击毙20多名日伪军,缴获枪支30余支,一鼓作气拿下了据点。

  在历次战斗中,马本斋始终坚定地执行毛主席的战略战术,他胆大心细,具有顽强的斗争毅力,善于打硬战、恶战。

  1942年5月,日军重兵对冀中根据地实施包围,企图消灭坚持在冀中抗战的回民支队。

  “敌众我寡,战场形势极为不利,父亲临危不惧,严令部队隐蔽待命。”马国超说,在父亲的率领下,回民支队连破敌人三道封锁线,主力部队艰难完成突围。

  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采用“磨盘战术”“牛刀子钻心战术”,转战冀中平原、渤海之滨,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卓越功勋。

  “我们的国家叫中国”

  “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到延安见毛主席,然而这个愿望却最终没能实现。”马国超说。

  1944年1月,中央军委命令回民支队随冀鲁豫军区主力开赴陕北。然而,此时的马本斋因战事繁忙,积劳成疾,病情持续恶化。

  时年4岁多的马国超至今还记得,父亲临终时把他叫到身边,艰难地写下“中国”两个字:“我们的国家叫中国,你长大以后要像孝敬父母一样来孝敬我们的祖国。”

  1944年2月7日,马本斋与世长辞。

  几十年来,马国超积极寻访并记录那段曾经发生在家乡的抗日救亡历史,记录了马本斋和他的战友——冀中回民支队的老战士们共同抗日的艰辛历程,创作了《马本斋》《民族英雄》等长篇小说和大量中短篇小说、诗歌,以及电视连续剧《马本斋传奇》,电影《血战千顷洼》《马本斋和他的母亲》等。

  “对父亲的最好纪念,在于从他的光辉事迹中学习他的高贵思想品质和优良作风,用先辈遗志去激励后人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马国超说。

        编辑:吕玥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