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解读习主席访英:中国经济彰显持久活力和巨大潜力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 焦翔 刘睿 管克江 俞懿春
“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全要素生产力持续提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国经济将保持强大动力,释放出更大发展潜力。中国经济运行将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不会硬着陆。”在英国伦敦金融城,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之脉,传递坚定信心。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符合全年增长预期目标,也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我们将继续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将继续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寓中国发展于世界繁荣发展之中。”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入阐述中国经济发展方略,获得了专业人士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汇丰银行首席执行官斯图尔特·格利弗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未来几年的增速“仍将超过全球经济增速”,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
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4877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有媒体指出,这是2009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首次低于7%。对于国际上的关切,习近平主席给予了正面回应:“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中国经济确实存在一定下行压力,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这是中国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一定水平之后必然要经历的正常调整”。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世界主要经济体都不能长期保持高速增长,过去37年来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接近10%,在进入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后,也没有遭遇像许多国家那样经济增速“拦腰折断”,凸显了中国经济的持久活力与巨大潜力。
访英前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习近平主席已经向全世界阐释了增速放缓的内在和外部原因:“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中国同国际市场密切关联,全球经济情况总体偏弱,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然而,总有一些媒体和学者,戴着傲慢与偏见的有色眼镜,对中国经济要么“习惯性担忧”,要么“习惯性怀疑”,骨子里不愿看到、不愿承认中国的崛起,背离事实“唱空”“唱衰”中国,频频发出与时代不和谐的声音。“如果中国经济数据好,他们会认为是数据有假;如果数据差,他们又会认为中国真的有麻烦了。”德意志银行亚太地区首席经济学家斯宾塞把这种现象描述为西方社会中“有关中国经济的悖论”。
但对中国经济的赞许、理解和信心,才是大多数人主流的声音。汇丰银行首席执行官斯图尔特·格利弗就认为,对任何一个由市场驱动的经济体而言,经济波动都是完全正常的。但这种波动不应转变人们对中国发展道路基本面的看法。路透社的分析也称,6.9%的经济增速略低于二季度的7%,略高于6.8%的市场预期。这表明中国经济基本面可控稳定,经济增速趋于平稳,经济不会“硬着陆”的预期得到强化。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并不担心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显然,中国经济将继续增长”。
“越是在前景不确定的时候,我们越是需要坚定信心。历史经验和经济规律告诉我们,世界经济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但增长终究是趋势,一时的数据高低或市场起伏不能改变这个大势。”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势头,既是世界发展所需,更是潮流大势所趋。中国发展的车轮只会向前,即使偶遇颠簸,但方向绝不会变。
转型升级成就中国经济新增长点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中国正在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倚重消费拉动。”访英前夕,习近平主席再次为处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的中国经济指明了道路。
年初以来,习近平主席已经在多个场合阐述对于中国经济形势的看法。在浙江召开的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习主席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在吉林召开的部分省市地区负责人会议上,他再次指出,“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习近平主席对中国经济的关心与指导,坚定了中国深化改革的步伐,也坚定了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倚重消费拉动——在世界眼中,创新与消费这两驾马车正在中国并驾齐驱,成为中国经济今后一个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基础和条件,为未来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同时,全国网上零售额25914亿元,同比增长36.2%,互联网经济成为拉动经济的强劲力量。在工业结构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10.4%。这些都说明,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化,中国经济的前景十分光明。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李远表示,中国经济在转型时期必然会出现部分经济指标的下降,但这并不能掩盖中国服务业以及高科技行业不断增长的事实。英国商务大使罗恩·丹尼斯也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令人印象深刻,而这是有技术和科技支撑的,中国在许多技术领域的创新处于领先位置。新加坡华侨银行经济学家谢栋铭认为,随着产业和技能的升级,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预计将保持在较高增长水平。法国经济学家斯特凡妮·维莱尔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转变,从长期看,这将是一种能赢得胜利的转型。
寓中国发展于世界繁荣发展之中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的发展必将寓于世界发展潮流之中,也将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
两年前,习近平主席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朋友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遍及天下,古老的丝绸之路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由中国倡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初具雏形,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确定为57个,其中包括俄罗斯、英国、法国和德国在内的53个国家已经正式签署《亚投行协定》。成立后,亚投行将为占全球经济总量1/3、拥有全球六成人口的亚洲地区打通限制地区发展的资金瓶颈。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一个个中国方案,诠释着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复苏“稳定器”和“发动机”的担当。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赢得一次又一次热烈掌声,这是世界对中国贡献、中国力量的由衷敬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无论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还是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都将以超过6%的年增长速度发展,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大。德国《商报》援引中国德国商会华南及西南地区董事会成员彼得·内斯特曼的话称:“中国即便只有5%的增长率,也还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是身后。”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句名言回荡在人们耳畔。增长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长久趋势,寓中国发展于世界繁荣发展之中,世界相信,世界期待。
原标题【 《人民日报》解读习主席访英:中国经济彰显持久活力和巨大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