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呼唤改革促进派
2015年5月5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要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 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
标准:把"改革促进派"用起来。
改革促进派是既“口能言”,又“身能行”的“国宝”
何为改革促进派?按照习大大的说法,就是“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人。它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与活生生的现实。正如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所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改革促进派就是那些既“口能言”,又“身能行”的“国宝”。
衡量改革促进派的三大标准
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只有选拔重用那些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牢靠,在关键时刻和大是大非面前不做“骑墙派”,衷心拥护和坚决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统一,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改革促进派,才能确保改革方向、增强改革信心、完成改革任务。
二、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改革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关键要靠有能力、有勇气、敢破敢立、敢于吃“第一只螃蟹”、具有改革精神状态的“干改革”的人来推动。
三、风清气正,清正廉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改革促进派要打破体制壁垒,突破利益藩篱,“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身清正廉洁,才能无所畏惧,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敢于亮剑。
改革攻坚期呼唤改革促进派
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都要突破利益藩篱,引起权利格局的调整,都有可能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拦。
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和“夺印削权”、“断腕割肉”般的利益调整,有人患上了改革疲劳综合症,虚与委蛇、敷衍了事的“摇头派”有之,不愿改革、拖拉推等的“梗阻派”有之,为官不为、尸位素餐的“观潮派”有之,反对改革、畏难而退的“促退派”有之。
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疾呼改革促进派,是清醒研判了利益关系调整的复杂性、困难度,并释放了清晰的用人新信号。特别是抓住了“用人导向”这个指挥棒,通过政绩考核将那些改革派干部重用起来,进而撬动整个干部队伍的转型优化。
习近平是最大的改革促进派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师和总舵手,习近平是一以贯之的改革促进派。无论是在正定县委书记期间破格引进外来人才、敢为天下先开发旅游,还是在浙江省委书记任内推出“八八战略”、升级改革开放,都为当地突围破局、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十八大以来,习式全面改革已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全新变化。三中全会完成了改革的顶层设计,并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作为最高统帅部,堪称是历史上推动改革的最强有力机构。近两年来改革不断取得突破,高层的改革决心愈发坚强、改革设计愈发周密。习近平以其最大的改革促进派形象,为全党干部树立了表率。
干部要争当改革促进派
一、坚定改革信念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干部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念和必胜的改革决心。
二、增强改革能力
真正的改革促进派是掌握正确方法论、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人,是在学习中改革、在改革中学习的人,是了解国际国内前沿、懂得时代发展大势的人,是把握新规律,增长新本领,熟新事物的人,是能够驾驭市场规律、自然规律、发展规律的人,是在纷繁复杂的改革中多谋善断的人,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办事的人。
三、培养改革作风
培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改革精神,培养“实干兴邦”、“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改革作风。真正的改革促进派是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的人,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在事关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上能够想明白、说清楚、干到底。面对深水区的改革,如果没有自我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没有抓住根本、直面难题的精神,没有重履轻诺、实干兴邦的精神,没有以民为本、人民主体的精神,改革就难以继续深化下去。
全面深化改革正在路上,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改革激情,心无旁骛、勇往直前,不达泰山之巅决不轻言胜利,以崭新的姿态勇敢地站在改革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