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尼山探索
产业兴 农民富
2018年9月,投资27亿元的全省重点文旅项目尼山圣境一期实现开园运营,“十一”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近10万人,经济效益近1000万元。这些“大数据”对于园区员工苏庆霞来说,就是每个月工资卡上的2000多块钱,“以前为照顾孩子不能出门打工,现在挣钱顾家两不耽误。”苏庆霞说。产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尼山人最真切的感受。
“农村要强,农民要富,只增加收入还不够,还要通过景区的带动作用,将产业优势转换成富民优势,让农民自己能‘造血’致富,这才是产业振兴的根本。”尼山镇党委书记陈鹏说的“造血”,就是尼山镇依托尼山圣境发展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
尼山镇圣源村以集体投资、村民参股的形式组建了文化旅游公司,并开发了以“圣源十八般”为代表的农家乐、洋家乐等旅游配套项目。“现在一个农家院一月净利润能达到2万多元,村民摆摊卖土特产一年也能挣一两万元。”圣源村党支部书记冯敬华说。
文化盛 乡风淳
最近,尼山镇宫家楼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村民们一起和面、拌馅,办了一场“邻里饺子宴”。
“2018年,我们通过实践站这个平台,依靠6支志愿者队伍,开展了‘讲评帮乐庆’活动来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宫家楼村党支部书记卢正中说。
村民聂胜红每天都来实践站“报到”:“以前我最犯愁的是孩子整天玩手机,学不到知识还伤眼睛;自从有了实践站,我来就带着他,现在孩子不仅学会毛笔字,还能比划两招太极拳,早不玩手机了。”
作为宣传文化志愿者,退休教师卢正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找到了自己发挥余热的新讲台。“退休后感觉生活一下子空了。每逢周末我就来教孩子们书法,还客串村史民俗讲解员,很充实!”
“万民乡风,旦暮利之”。“我们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讲堂、家风家训教育课、邻里饺子宴等活动,让老百姓亲身感悟新时代文明风尚。”卢正中说。
尼山镇在宫家楼、圣源村等6个村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健全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生态好 农村美
2018年9月,尼山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尼山红”牌阳光玫瑰葡萄在济宁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式上荣获金奖农产品称号。
“人家一亩地种600棵苗,我只种60棵。”公司总经理颜景芳说,从混合内蒙古羊粪的有机质种植,到限根限产技术,再到生物除虫的使用,这里的葡萄处处和别人不一样。“曲阜90%以上的葡萄种植品种是巨峰,市场价也就2块钱;我们的阳光玫瑰等品种,刚上市就突破50元。”
近几年,尼山镇“东部文化旅游、西部现代农业”的产业布局初见成效,常年在外打拼的颜景芳看到家乡的发展前景,回乡流转210亩地建了“尼山红”四季葡萄休闲示范园,发展起现代生态农业。
“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尼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宋卫锋说,近年来,尼山镇整合资金投向乡村绿化、亮化、硬化、美化等工程,高标准完成农村改厕任务,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镇域人居环境;并统筹山水林湖综合治理,对尼山、昌平山等荒山实施绿化造林,发展生态防护林1000亩,完成国家级孔子湖湿地公园建设。
“尼山镇将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发扬讲政治、顾大局,能吃苦、肯奉献,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尼山会战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干,为实现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尼山镇党委书记陈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