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内蒙古乡村留守教师:为最后一个学生坚守

28.12.2014  16:19

  “从来没想过我的教书生涯会成为这个样子。”50岁不到的韩二平左手掐着烟,右手敲击着键盘,盘点着这个学期末学校的全部经费,560元,这是学校本学期的节余。

  内蒙古武川县耗赖山中心学校,这是韩二平为之奋斗了13年的地方。回想他当年刚刚调职来到这里任校长时,学校这里的教学规模和师资力量颇为壮观:学生宿舍、活动室、实验室、微机房等配套设施一应具全,授课教师多是学识过人且经验丰富的老师。而由于每年的中考成绩都在全县名列前矛,周边十里八村的三四百个孩子们都选择在这里就读。   然而,短短的几年间,随着“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以及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学生逐步流进了县城或是更远的城市,年轻的老师们也选择去往机会更多的地方。昔日红火热闹的校园日渐冷清,韩二平以及许多五十岁左右的老师成为了留守老师。   “总要有人留下,有孩子,就要有老师。”韩二平说。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26日下午,天空中飘着零星的小雪,走进耗赖山中心学校,阵阵稚嫩的读书声随风飘来。推门进入其中一间教室,热气扑面而。不到20平米的教室里生着火炉,黑板上画着田字格,高琳凤老师正带着3个孩子朗读《数九歌》。   “一共4个孩子,今天有1个感冒了。”高老师介绍,她教的是幼儿园中班,4个孩子里2个是外村的。如果这个学校关门,这4个孩子的父母可能得夫妻分离,一个留在农村种地,另一起去往县城常年陪读。   小玲是幼儿园中班的一员,上幼儿园的2年间,她学会了拼音,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还有好多诗和儿歌。   小玲的妈妈韩女士告诉记者,她和丈夫是地道的农村人,虽然他们的同龄人大多选择去城市里生活,但她和丈夫愿意留在农村。“农村有农村的好,生活压力小,人们也比较淳朴。”   但是韩女士一家三口的农村生活很有可能就要结束:如果学校办不下去,小玲需要去26公里之外的县城上学,到时候韩女士要去陪读,而丈夫只能选择一起出去打工,否则就得独自留在农村种地。   在另外一个教室里,3名小班的孩子在听郑铎老师给他们讲故事。若干年前,郑铎曾是耗赖山中心学校初中的数学老师,如今他自己也即将升级当爷爷,却仍坚守在学校,陪孩子们去学习、感受这个世界。   2个班,7个学生,3名教学的老师,这是耗赖山中心学校现如今的规模。   “以前看见学校人原来越少,我心里挺难受,现在时间长了,反倒习惯了。”韩二平说,不管怎么样,只要有学生,老师们就会坚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