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们的党课:看看各地“一把手”的“讲义”
建党90多年,这是第一次,所有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都要学习“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更为特殊的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虽然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但与后者不同的是,“三严三实”教育在各级同步进行。这意味着,当省(区、市)委书记们开始讲“三严三实”专题党课时,手里没有以往详细的“全国统一教材”,他们有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讲话,和省(区、市)委书记们自己对当地干部作风、政治生态等问题的思考,以及对当地发展中问题与机遇的了解。
而这也正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真谛,这一专题教育就是要与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完成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重点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以求发挥最大效应。
本报整理了目前已出炉的22个省(区、市)委书记在“三严三实”专题党课上的讲话,看看这些各地“一把手”的“讲义”里,是如何讲解“三严三实”的。
1 如何理解“三严三实”?
在省(区、市)委书记们对“三严三实”的理解中,三大方面被反复提及,分别是价值、历史与现实。
“三严三实”作为共产党人基本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是省(区、市)委书记们强调最多的点。
在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认为,这一要求阐明了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严从实的鲜明执政风格。
在江西,省委书记强卫认为,“三严三实”是党章要求的具体化,抓住了修身做人的根本,明确了干事创业的准则,划定了为官用权的红线,体现了内在自律与外在约束的有机统一,给党员干部提供了一面镜子、一把标尺。
在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认为,“三严三实”明确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
回顾历史,在省(区、市)委书记们看来,“三严三实”是对党的优良作风的忠实传承。党史上许多熠熠生辉的名字,正是今天“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所应当学习的楷模。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就号召,学习焦裕禄,任何时候不搞特殊化;学习谷文昌,大事小情想到群众心底里;学习杨善洲,尽心竭力为群众干实事办好事;学习沈浩,始终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等。
榜样的力量,让各地学习起来有了方向。湖南就要求,对照焦裕禄、谷文昌等先贤先进,认真学、仔细查,查深入、查具体,一个一个问题查到位,切忌见事不见人,更不能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也因此,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认为,“三严三实”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
既关照历史,又瞄准现实。
正如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所说,中央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就是要抓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根本、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作风建设无止境这个基本规律,再添把火、加把力,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把党的伟大精神牢固地立起来。
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将“三严三实”总结为党的建设的最新思想成果,以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坚实保障。他认为,这是领导干部从政处事的根本标尺,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严从实执政治国品格的集中体现。
在这堂特殊的课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认为,“三严三实”是新常态下推进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为今后加强作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2 “不严不实”是什么样?
“三严三实”所反对的,是“不严不实”。省(区、市)委书记们对“严”和“实”两个字的理解,至关重要。
“严”是什么?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觉得,这个字蕴含的是严肃的政治追求、严格的组织原则和严明的纪律要求。“实”是什么?郭金龙认为,这个字蕴含的是思想路线、工作方法和处世态度。
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抽象含义,在课堂上把“不严不实”的问题具体化,尤其是结合党员干部身边违反“八项规定”及沾染“四风”的行为作出归纳展示,成为省(区、市)委书记们授课时的通用方式。
“要在解决问题、讲求实效上用力”,“边查边改,立行立改”,“使专题教育的过程成为校正‘不严不实’问题的过程。”课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都提到了类似看法。
“‘不严不实’不仅使党员干部个人丧失了应有的本色,更严重危害党的肌体健康,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党的事业发展”,“必须引起高度警觉,时刻保持警醒,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切实防止和克服‘不严不实’问题的发生”,翻开各地“讲义”,这些话随处可见。
在众多“不严不实”的表现中,省(区、市)委书记们“讲义”第一条中,所反对的往往是“理想信念不坚定、信仰迷茫”。不论是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具体说明的“解决一些干部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不足的问题”,还是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概述的“理想信念动摇”,还是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归纳的“信仰迷茫、精神‘缺钙’”,都是其中的代表。
“有的(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没有真正弄清‘为谁干事’和‘追求什么政绩’的问题;有的精神不振,成了‘太平官’,遇到困难绕着走,成了‘平庸官’”,在北京,郭金龙对“为官不为”现象提出批评。这与徐守盛在湖南点出的“好大喜功、沽名钓誉,为官不为、不敢担当”是同类问题。
用权不当同样是各省希望极力解决的问题。在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在课上,一口气列举出“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滥用职权、失职渎职,官商勾结、沆瀣一气,疏于管理、包庇袒护,为官不为、得过且过”等10项问题;在吉林,巴音朝鲁的表述更为直接,“主要是解决一些干部公器私用、以权谋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