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座谈会专家发言摘登

16.10.2015  11:43

  10月15日,正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讲话全文刚刚公开发表以及《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之际,文化部召开座谈会,重温讲话精神,深刻学习领会讲话和《意见》的精神要义,推动艺术创作生产的繁荣发展。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在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主持座谈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部直属9家艺术院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的负责人和艺术家代表,以及文化部办公厅、艺术司等有关司局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的负责同志出席了座谈会。

  雒树刚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之后,文化部系统广大干部和艺术家通过认真学习,提高了对文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鼓舞了干劲,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收获。

  雒树刚说,一年来艺术创作生产展现了许多新气象、新风貌,这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创作优秀艺术作品成为广泛共识;潜心创作,精益求精,努力攀登艺术高峰,成为艺术家的自觉行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气势恢宏、庄重大气、独具特色,国家京剧院的《西安事变》等亮相2015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表现不俗;艺术创作生产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力度空前,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的观念正在形成;文艺评奖逐渐减少,艺术评论逐步加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雒树刚强调,今后要以讲话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意见》,深入推进国家艺术院团的艺术创作生产。他指出,在充分肯定一年来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分析问题,找到存在的差距:目前艺术院团存在精品力作不多,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缺乏长远规划,艺术创作生产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高精尖”的艺术人才不足。因此,他针对文化部直属艺术单位的艺术创作生产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意见》的各项要求;二是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国家艺术院团在艺术创作上的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作用;三是继续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四是以艺术生产为核心,不断改革完善院团管理机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五是培育德艺双馨的人才队伍,坚守艺术理想,展示中华美学精神。

  文化部直属艺术单位的负责人和艺术家代表,结合工作实际,畅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如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精品力作,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成为艺术工作者的最大目标。中央歌剧院今年推出了《北川兰辉》和《我的母亲叫太行》两部原创歌剧,院长俞峰坚信,继续沿着“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条道路走下去,一定能创作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高峰作品;为了创作芭蕾舞剧《鹤魂》,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今年4次带队赴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深入生活、创作采风,在三九严寒和三伏酷暑中,捕捉鹤群身影,观察鹤的体态、动作和生活习性,剧目演出后获得一致赞赏;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表示,要面对现实、深入生活,从创作规律入手,增强艺术作品的原创能力;中央民族乐团推出了《又见国乐》等一系列创新剧目,团长席强表示,剧团是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实践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员马彦伟长期坚持深入北京的多个中小学开展戏剧教育,传授戏剧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中国交响乐团一年来深入基层,帮扶农民和盲童学习乐器演奏,并在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期间联合登台演出,团长关峡深切地体会到,艺术之花只有植根于人民的沃土,才能枝繁叶茂,争奇斗艳。画家杨飞云坚持“走进自然,表现人民”的写生方式,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美术作品。中国美术馆一年来策划了国家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等四大展览系列,馆长吴为山说,举办高层次的展览是为了实现作者与观众间的心灵对话、精神交流,传播文化价值,办人民满意的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表示,画院通过组织画家写生并举办高水平展览,以服务人民群众。中国国家京剧院演员袁慧琴谈到,在参加“文化中国”艺术团赴美慰侨演出时,不仅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积极学习借鉴国外戏剧的舞台制作与市场推广经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西文化相互交流、融会贯通的深刻用意。

  通过举办这次座谈会,文化部直属艺术单位负责人和艺术家们更加坚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以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投入创作,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精品。


专家发言摘登:

 

坚守文艺创作的主体精神

杨飞云(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
 

  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飞速进程中,快速的传播手段促使世界的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多元并存的文化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中,文艺创作若失去主体精神的追求就会迷失,容易躁动与混乱。在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一年后,中国文艺界出现的混乱萎靡之风逐渐改善,开始归回到中国精神的核心价值上来。

  一个民族政治发展、经济繁荣之后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文化而达到文明。文化的目的不是商业,而商业的目的却是文化。一切艺术的总价值就是为了提升人的精神,愉悦人的心灵。习总书记说:“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时时刻刻有精神需求”;巴赫也曾说:“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赞美真理的光辉和心灵的欢愉,除此之外,别无价值。”中国人追求的“天人合一,止于至善”的中国精神都是相同的精神内质。我们作为文化的工作者应当清醒,不管艺术表现的工具与技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多元变幻的格局有多大的拓展,人类向上追求真理的大情怀、正能量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在艺术创作中要以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真挚情感投入创作。作为文艺工作者,一直坚持“走进自然,表现人民”的写生方式。也有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更加自觉地走在这条寻源之路上,在艺术创作和思想上找到了真正的源头。文艺工作者应经常走入生活,走近人民,回到艺术创作的本体,从审美的原点出发,热爱自然,礼赞生命,强调真切体验、真情实感,在天然纯朴的原素中升华自己的艺术,为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而尽心创作。

  艺术创作的语言表达是外在形式,形式语言不能孤立于内容而存在。艺术一旦陷入长时间的语言打磨、技术性的制作,便会忽略精神与情感。所以习总书记提出的要“身入”“情入”“心入”,创作“有筋骨、有品格、有温度”的艺术精品具有深刻的警醒意义。艺术精品之所以精,是因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因此,艺术家必须要重视“学养,涵养、修养”等专业素养和精神蒙养。

 

在世界舞台上传播中华美学精神

袁慧琴(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
 

  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文艺事业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这一切极大地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和归属感,也让文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9月2日至21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国侨办组派的“文化中国”艺术团赴美慰侨演出,这次演出使我亲身感触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度和传播速度。广大侨胞对国粹的热衷和景仰、对艺术家的诚挚拥戴和关怀,以及浓厚的爱国情怀,皆源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感召力。中国戏曲诞生在中国人的生命里、血脉里,生长在中国人命运的土壤里。它讲的是中国故事,它呈现的是中国美,它表达的是中国心灵。这个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早就突破了国界,而成为人类艺术的杰出代表。我做戏曲电视连续剧《契丹英后》的时候,发现有那么多的年轻人为京剧着迷。我做数字电影《对花枪》,获得中美电影节大奖的时候,我发现,戏曲的魅力是世界性的。我将话剧《曙光紫禁城》改编成京剧的时候,我发现,京剧的表现空间是无边的,生命力是无穷的。

  我经常思考,为什么百老汇一个剧目能长演不衰,其中的诀窍何在?而国内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作品却演几场就束之高阁?我曾经参观了芝加哥艺术学院、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及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经与这些学院教授交谈,开阔了思路、拓宽了视野。意识到百老汇音乐剧之所以长演不衰,甚至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是与百老汇舞台制作的严谨、科学,以及与时代接轨的市场推广模式分不开的。反观国内舞台制作滞后、市场推广仍为手工作坊式,等等情况,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一名京剧艺术家,我认为应该高举中华美学精神之旗,以扎实本领在世界级艺术舞台上尽情传播国粹,在交流碰撞中融会贯通,充分展示国家的软实力。

 

创造中国式舞台意像

王晓鹰(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建设特别是对文艺创作的重要阐述。

  我们国家话剧院这些年在剧目创作中一直把握着坚持崇高艺术理想、担当戏剧文化责任的原则方向。一年来,我们上演了原创新作《暴风雪》、《长夜》、《中华士兵》和外国优秀剧目《红色》、《战马》等,推出了经典剧目复排作品《萨拉姆的女巫》、《生死场》、《死无葬身之地》,实施了“保留剧目制”和“新人新作计划”。这些无不体现着国家话剧院“中国原创、世界经典、实验探索”的创作宗旨。

  在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的过程中,我对中国戏剧“原创”问题,如“繁荣”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中国戏剧目前正处于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时期戏剧”以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参与戏剧创作的力量更为多元,演出的场次和观众人次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票房业绩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不过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繁荣”并非完全等同于“发展”,繁荣是量的积累,而发展则应该是质的进步。在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我们有多少作品能有穿透时空的艺术力量?有多少作品在哪怕十年之后仍然能给人以思想的启发和情感的震荡?

  在导演《伏生》时我把它形容成这样一出中国戏剧:“从传统文化深处,走向现代舞台表达”。它是著名剧作家孟冰倾尽十年心血写就的,有文化内涵、有历史感、有生命感动又有诗意。在舞台表达上我进一步发展了自己多年来追求的“从舞台假定性到诗化意像”的导演艺术理念,我希望在学习吸收我们民族戏剧精髓的基础上,在更高层次上体现我们民族艺术的风采神韵,从而探索植根在中国文化艺术土壤之中的整体性舞台意象的创作方法,我把这称之为“创造中国式舞台意像”。

  只有当更多的创作者都有意识地追求符合戏剧创作规律的“经典性”,才有可能在大量原创作品的基数上出现真正的精品之作并获得长远生命力。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尽人事”,是恪尽我们身为当代戏剧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上的责任职守,而把“大浪淘沙”的选择工作交给历史。



 

在生活中寻找真正的灵感

关 峡(中国交响乐团团长)
 

  这一年来,我团在文化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艺术家和全团党员干部也在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实践中焕发出热情,得到了教育。

  2015年9月22日,作为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的重要内容,国交乐队、合唱团与重庆特殊教育中心的盲童扬帆管乐团、北斗村农民铜管乐队一起演出了一场特殊的公益音乐会《最好的未来》。这场由雒部长亲自倡导、文化部主办的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演出,让现场无数观众因感动而潸然泪下。团里的艺术家们也都被这种形式感动,很多人表示,整场音乐会的演奏过程中,眼睛始终是湿润的,心中的爱是满满的、无法抑制的。

  在创作方面,一年来,国交已经建立或正在筹建重庆、云南、厦门、福建、上海等创作基地,并多次组织作曲家深入基层,创作采风,获得了大量宝贵的音乐素材,而且已经创作出一批来自民族民间的优秀交响乐作品。今年5月,我们组织了多位艺术家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进行采风。我作为其中之一,上一次来这里采风还是32年前的事情,那时的我们还是一群大学二年级学生,跋山涉水,不知疲倦,并创作出了彝族题材的管弦乐曲《彝歌》。32年后,习总书记的讲话发人深省,重新唤起了我们创作的热情。当年的那群小伙子,如今都是已过天命之年的作曲家,在云南乡村那坎坷甚至危险的路途上,在有1300年历史的哈尼梯田中跋涉行走,在哈尼族人的土屋前、庭院上如饥似渴地汲取那古老而鲜活的少数民族曲调。经过努力,一批融合了哈尼族、彝族音乐元素,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交响乐作品已经诞生了,交响组曲《哈尼印象》、《彝风·彝韵》等别具一格的音乐作品计划于10月18日在云南红河大剧院和当地观众见面;2016年1月23日在国家大剧院呈现在首都观众面前。

  艺术的灵感不是苦思冥想,不能闭门造车,真正的灵感就要去生活中寻找。

 

为少年儿童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马彦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青年演员)
 

  去年10月,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中直院团作为相关艺术门类的国家队,应该肩负起塑造国家艺术形象的重任。

  儿童剧是唯一以观众对象来命名的艺术门类。目前,国内的儿童剧市场用“火爆”来形容毫不夸张。面对激烈竞争,中国儿艺人不迎合市场,不忘儿童戏剧的国家艺术形象,坚守职业道德、不忘责任与使命,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创作标准,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告诉小观众勇敢、勤劳、善良、诚信、感恩、友谊、分享、尊重……为少年儿童播撒真善美的种子,从小树立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生活态度和道德准则,使中国儿艺成为少年儿童的精神家园。

  儿童剧《红缨》是中国儿艺推出的原创儿童剧,讲述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剧院力求使这部抗战题材作品不应时应景、不速成速朽,而是通过精心构思和精良制作,打造成为具有艺术品位、美学格调的保留剧目。作为该剧导演,我面临着众多的创作课题。其一,如何在原有歌曲的基础上丰富和增补故事情节,塑造好生动、质朴、性格鲜明的王二小这一人物形象。其二,如何来讲述这个发生在70多年前的故事,让今天的观众从艺术性和观赏性能得到审美满足。其三,通过上演这部作品,该向今天的少年儿童传达什么样的思想立意。创作初期,我观看了有关抗战的纪录片,查阅了大量晋察冀根据地的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了解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创作背景,欣赏了同一历史时期的经典电影,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间接地体验生活,走进那段令全体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岁月。在广博的史料中,我发现了“晋察冀日报社”这一重要线索,给剧本创作寻找到了新的视角;为故事情节的丰富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开掘出新的思想立意和现实意义。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亲自带领下,剧组主创和演员多次深入晋察冀革命老区和抗战纪念馆进行采风。《红缨》自今年8月底推出以来,已完成了20场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狠抓原创 勇攀高峰

俞 峰(中央歌剧院院长)
 

  中央歌剧院作为从延安走过来的中央歌剧院,如何贯彻讲话精神,开创剧院工作新局面的呢?

  首先,我们开展大学习、大讨论,人人谈学习认识,寻找自身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全院上下达成了共识:中央歌剧院是党和国家的歌剧院,剧院全体员工是党和国家文艺队伍中的一员;中央歌剧院在上演世界经典的同时,不断推出原创歌剧作品,目的是创作出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彰显自身价值;艺术工作者要有职业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不能为蝇头小利损害剧院声誉;一切工作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在剧院开展的文化惠民、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年度公共免费开放日、志愿者活动中,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中央歌剧院的全体演职员工要以德艺双馨的标准要求自己,在用艺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彰显个人价值,以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二是,狠抓原创歌剧创作,勇攀歌剧艺术高峰。今年我们推出两部原创歌剧,一部是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兰辉同志为原型的《北川兰辉》,一部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创作的《我的母亲叫太行》。近年来,我们把原创歌剧的创作排演作为剧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创作排演了歌剧《辛亥风云》、《热瓦普恋歌》、《鄞地九歌》、《山林之梦》、《红帮裁缝》等。在狠抓原创的同时,还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排演了《茶花女》、《托斯卡》、《图兰朵》、《众神的黄昏》等世界经典歌剧。特别是在第61届普契尼艺术节和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艺术节上演普契尼经典歌剧《图兰朵》,引起巨大轰动,为祖国赢得了极高荣誉。

  三是,深入开展“深扎”活动,努力传播核心价值观。原创歌剧《北川兰辉》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力作,今年5月22日、23日,《北川兰辉》作为中央歌剧院第五届年度歌剧公共免费开放日在京首演,受到文化部领导的高度重视。

  中央歌剧院将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歌剧作品。

 

以积极心态拥抱生活

冯 英(中央芭蕾舞团团长)
 

  2015年10月,我赴美国参加纽约秋季舞蹈节,老团长赵汝蘅会后兴奋地给我发去短信,告诉我这个会议有多么激动人心,并说习总书记两次提到了中芭。深夜,我通过互联网看了会议报道,一字一句地体会习总书记的讲话,心情如同现场艺术家们一样振奋。

  这些年来,中芭一代代艺术家,一直心无旁骛地走在执着而艰辛的艺术求索之路上。芭蕾的特点,就是以脚尖为代表的肢体语言传递向上飞升的梦想和希望,以音乐、舞蹈、舞美的交融呈现真、善、美的画卷,以芭蕾独有的韵味引领观众感受纯洁、浪漫、唯美的情怀。然而,美不是无中生有的,要言之有物、触碰心灵,我们必须关照现实生活,到人民中去,把根深深扎在大地,才能听到人民的心声,吸收到土壤的养分,创作出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的作品。

  在2015年大型原创芭蕾舞剧《鹤魂》的创作过程中,我先后4次带队赴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深入生活、创作采风。碧蓝的天空,浩瀚的苇荡,广袤的湿地,优雅的鹤群,主创人员的精、气、神为之一振。三九严寒,大家在彻骨寒风中捕捉鹤群身影,三伏酷暑,又在蚊虫叮咬的苇子里仔细观察鹤的体态、动作和生活习性。演员牺牲休息时间,利用周末赴扎龙体验生活,看到“鹤妈妈”像爱孩子一样哺育小鹤、为养鹤事业辛苦操劳时,大家产生了强烈的为徐秀娟、为“鹤妈妈”们抒怀,为鹤类保护事业抒怀的真挚情感。深入生活创作采风的深切感受,使我们坚定了舞剧《鹤魂》的定位:这部作品应体现人与鹤、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既是对美好青春与珍贵生命的崇高礼赞,也是充满时代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经过近一年的创排,凝聚中芭集体精神与智慧的《鹤魂》于9月23日首演。每到梦娟舍小爱、为鹤捐躯的场景,观众就会以掌声来表达内心的感动情绪。

  《鹤魂》的创作经历,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大意义。我将以阳光的心态,积极、乐观的精神,朝着创作“高峰”作品的方向继续努力,拿出曹雪芹披阅十载的执着、用情、用功,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地创作、锤炼作品。

 

实现民族音乐的中国梦

席 强(中央民族乐团团长)
 

  习近平总书记就当前的艺术创作指出:文艺作品有“高原”缺“高峰”。作为一个国家定位的民族音乐表演团体,一年来,我团相继推出的一系列创新剧目就是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来实践着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特别是今年公演的《又见国乐》、《国乐的追思》、《国乐的风采》、《纪念刘天华诞辰120周年音乐会》等六台大型民族音乐会,就是在经典的基础上,将“经典”转化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让大众喜爱并且传承发展。

  《又见国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不改变乐曲基本风格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又见国乐》就会成为弘扬民族音乐的一次盛会,其中的《十面埋伏》不仅是反映楚汉之战的历史,其音乐已转化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二泉映月》的凄美是在尊重原曲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守望,更是对祖国和人民感恩回归,这些作品不仅是要打破常规,体现融合乐团的创新思想、用音乐塑造民族精神,更是要站在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部署的高角度、高视野,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在推动国家艺术院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实践中,乐团多次赴全国各地进行艺术采风,在多年的采风中我们与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社团组织、非遗传承人进行结对子、挂牌帮扶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国家院团的艺术家们发挥弘扬普及传承民族音乐的作用,形成互帮互学、互进互促的关系,帮助支持和促进各地方民族音乐事业的继承发展。今年9月26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国乐风采——“土地与生命的赞歌》音乐会就是我们采风活动的成果汇报,我团与来自全国各地的41位民间音乐家同台演奏演唱了广东音乐、福建南音、西安鼓乐、浙东锣鼓、山西鼓乐、甘肃花儿、陕北民歌、陇东道情,这些鲜活而浓郁的民间音乐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很多专家激动地说:“深入生活就应该像中央民族乐团这样接地气。”

  谁说民族音乐没有市场,多年来我们只为自己的“高大上”追求而忘记和忽略了人民在精神上的朴素需求,今天,我们将这一传统再找回来,使观众在心灵上得到了慰藉,在精神上树立了信心。

 

办专家鼓掌、人民满意的美术馆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中国美术馆不直接创作作品,但与创作息息相关。艺术创作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展览与互动。展览是导向,是激励,是文化传播,是精神的交流,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心灵对话,它更体现价值观。为此,一年来我们策划了四大展览系列:国家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中国美术馆弘扬中国精神系列展;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展。

  捐赠与收藏系列展是为艺术大师、大家及其家属捐赠而举办的展览,是将一座座艺术高峰移到中国美术馆的“移山”艺术工程。我们通过典藏活化展览,将馆藏大师、大家的作品通过研究,进行学术梳理,举办系列展览。使躺在库房里的经典作品活化,让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是一个展示高峰、亮化高峰的文化工程。我们举办的《人民的形象》等展览,将新中国成立以来艺术家不同时期表现创作人民形象的作品予以展示,反响热烈。许多作品库藏几十年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重温几代艺术家的情感和人民的情怀,使展览获得巨大影响力。“中国美术馆弘扬中国精神系列展”通过“中国写意”等重要的主题展,阐释了在世界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下,中国美学精神的价值。

  “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展”不仅引进墨西哥大师,法国大师、波兰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展,还策划中国艺术走出去,在海外举办“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形成品牌。为推动中国美术的世界影响,我们举办了“中国美术馆之夜——驻华使节专场”,在大型的重要展览推广方面,我们设晚场专场邀请驻华使节参观美术馆推行“不出国、不拿护照、不用批文”将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国美术馆要推出更多的优秀展览品牌,展出中国精神、民族气派、时代风格,把美术馆办成专家鼓掌、人民满意的美术馆。

 

作品立身 大美为真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国家画院按照中宣部、文化部的要求,狠抓创作、研究的中心任务,提倡作品是立身之本。确定了“大美为真”的学术追求,以及“一人一品”的学术主张。

  一是,以学习带创作。国家画院第一时间组织领导班子和艺术家学习座谈总书记讲话精神,结合创作实践,寻找困扰中国美术“有高原、无高峰”现状的原因。二是,以理论带创作。探索理论研究,确定“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为我院创作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国家画院特有的体制机制和办院理念,组成了一支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近300人的专家队伍。目前正在推进“古代经典画论翻译工程”“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画院史”等重点项目和“十论大写意”的学术研究。三是,以领导带创作。以“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工程”为龙头,共分为三路,陆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四是,以写生带创作。坚持每年自年初开始,艺术家深入生活,进行采风写生。五是,以展览带创作。通过组织高质量的学术展览,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热情,每年都有新作品新展示。六是,以交流带创作。依托国家画院一部、八院、五个中心和十个基地的建设规模,特别是在国内外建设的十余个合作基地,以及文化部的海外文化中心和画院的海外基地等,把高质量学术展览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进行巡回展览。七是,以教学带创作。使我院的教学从最初以创收为目的,转向以点名培养的方式,集中全国中青年骨干进行专题创作突破。八是,以项目带创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后,我们及时地调整方向,在原来的以“祖国”为主题的六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基础上,突出丝绸之路项目。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通过不断地深挖传统,并与新的时代条件相结合,一定能够创作出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作品,创造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艺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