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时代的“最前线”:医护人员队伍压力倍增

19.09.2016  18:13

  9月15日,中秋佳节。原是举家团圆的日子,24岁的吴丽却在下午4点半准时换上工作服、走进产房,和同事交接班。

  “现在还有5个,8床还没破水,胎位正常;9床打了催产素,开了不到一指,胎位不大正,今晚够呛能生;10床是个双胎,28周,正在保胎……”吴丽一边听同事介绍情况,一边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她说,下午4点到晚上12点这个时间段,是产科最忙的时候,她怕自己忙起来脑子不够用。

  “以前老听大家说生育高峰,我一直没什么感觉,直到两周前开始工作,我才算长了见识。”不久前,吴丽被分配到青岛妇儿医院产科分娩区担任助产士。短短两周的工作经历,就让她对于二孩政策、生育高峰这些新闻报道中的词汇有了真切的认识和感受。

   干了28年助产士

  从来没这么忙

  今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政策落地后,社会生育意愿得到集中释放,一波生育热潮突如其来。一周前,吴丽值大夜班,8个小时内,就有18个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整个产房一晚上都“热闹得不可开交”。吴丽回忆说,那天交班时,大家都已经累得说不出话,有的同事家也不回了,直接就倒在值班室床上睡了。

  “8月份,我们一共接生了1400多个孩子,同比增加了80%还多。这个数量现在已经是常态了。放在两年前,一个月出生人数也就五六百。”吴丽的同事王丽说。她一工作就在产房,干了28年助产士,从来没有遇到像今年这么忙的情况。“这才只是刚刚开始,真正的二孩生育高峰预计在10月份以后才来。”

  据中秋之夜值班的产科主任许茜介绍,由于是专科三甲医院,青岛妇儿医院每年新生儿出生数量在青岛市是最多的。为了迎接生育小高峰,医院今年的产科床位已经增加到了200张,使用率几乎天天都是百分之百。

  感受到生育高峰压力的,不只这一家医院。门诊量平均每天300人,分娩量一个月600人,105张床位全满,单人间不得不改成双人间。这是青岛市立医院东院产科今年5月以来的常态,这些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都翻了一番。

  据市立东院产科主任纪向虹介绍,由于产科门诊量明显增加,医院今年新改造了一个候诊大厅,开放诊室数量也从2个增加到4个,还特意从别的科室调派人手充实到产科,“为的就是更好地应对生育高峰”。

  记者从青岛市卫计委获悉,今年1至4月,青岛市共出生27448人,较去年同期增加6407人,增幅为30.45%。其中男孩14184人、女孩13264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6.94。从已出生人数和孕情监测数据分析,今年出生人数明显增加主要由全面二孩政策、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数量较大和属相偏好推迟生育等因素叠加造成。

  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后,未来几年人口到底能增加多少呢?据青岛市卫计委统计,目前全市约有100万个已经生育过一个孩子的已婚育龄妇女符合全面二孩政策,占全市已婚育龄妇女的67.6%。按照有关研究测算,如果其中30%生育二孩的话,新政策造成的增量和存量叠加,每年全市二孩生育可能达到7至8万,再加上每年5万左右的一孩生育,近三年全青岛市将增加36万人左右。据推算,今年青岛市户籍人口出生有可能达到10至12万,较去年增加50%以上。

  这也使医院产科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大医院产科人满为患,优质医疗资源更为稀缺,加之部分医护人员也加入到二孩生育的行列,使原本就不足的产科医护人员队伍压力倍增;另一方面,孕产妇数量尤其是高龄孕产妇数量增加,由此带来产妇及新生儿患病及死亡风险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