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头节" 民俗:吃饺子"长龙耳"妇女忌针线

21.03.2015  15:36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二月二”(龙头节),又称“青龙节”或“龙抬头”,古时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祈求一年风调雨顺。民俗专家王娟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旧时龙头节前后以仪式性的活动为主,无论官方民间均有祭祀活动,皇后还会在后宫主持蚕桑仪式。“饮食方面的习俗则流传至今,讲究吃馄饨补龙牙、吃龙鳞饼求吉祥等等。”

   源自伏羲氏时期:以仪式性祭祀为主 皇后主持蚕桑仪式

  古代对“二月二”的由来多有演绎。流传最广的传说是“二月二”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

  到周武王时期,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

  据王娟介绍,皇帝忙祭祀,皇后也没闲着:需在后宫主持蚕桑仪式。传说蚕神为女性,在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中,蚕桑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无论是古代统治阶级还是普通的人民都对蚕神有着很高的敬意,历朝历代皇宫内都设有先蚕坛,供皇后亲蚕时祭祀用。

  “还有一些地区认为今天是盘古的生日。人们会祭祀开天辟地后成神的盘古。”王娟表示,不管哪种说法,基本都是因为过去农耕社会重视春雨,“敬龙祈雨”希望老天保佑丰收。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在古代神格谱系中,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的庄稼的丰歉,因此,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二月初二这天要在龙神庙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同时唱大戏以娱神。

  “有的地方请龙神是为了‘熏虫’,认为龙出来后,其他虫子会马上躲避。仪式上通常会有不少供品,结束后人们会将之分食,希望能沾沾喜气。”王娟笑称,男孩子也讲究在这天剃头理发,取“剃龙头”的吉祥说法。“至于娱乐活动则不多见,因为春天进入种植的季节,过‘二月二’主要以仪式为主。”

   习俗均与“龙”有关:吃饺子“长龙耳” 妇女忌动针线

  提到“二月二”的民俗,当以饮食最为花样繁多。在这一天,尤其是北方地区,各式各样的面食纷纷登台:吃面条叫“长龙须”、吃饺子称“长龙耳”、吃馄饨则是“补龙牙”……其中最有趣的当属“龙鳞饼”。王娟介绍,二月二这天的饼会做成一种特殊的造型:用剪子或者其他工具在做好的饼上制作出凸起的龙鳞图案,寓意鳞片张开……总之,所有的面食制作基本都围绕“龙”来进行,模拟龙身上的某一个部分,“就是希望‘龙’能活起来。”

  除了面食,各地还有其他关于吃的讲究。王娟说,有些地区认为“二月二”是太阳的生日,因此要吃太阳糕,显示对阳光的重视;此外北京地区还有吃猪头肉的说法,“该举动与祭祀仪式有关。在祭天神或龙神的时候会摆上‘三牲’,最简单的则是供奉猪头,仪式结束后吃掉,祈求吉祥。”

  同样,旧时民间也有许多忌讳,避免伤及“龙”。比如“忌担水”,认为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禁止到河边或井边担水,担心因此惊扰龙的行动招来旱灾;忌讳盖房打夯,以防伤“龙头”……王娟介绍,“二月二”妇女也不能动针线,怕扎伤龙眼,使其动怒而招灾惹祸,“不过,这些习俗主要集中在北方,在南方倒不是特别流行。”(上官云)

   2015年春分巧逢“二月二” 专家称因历法交叉所致

  位列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第四位的春分在今年巧逢传统节日“二月二龙头节”。文化学者胡野秋表示,这种情况主要由历法交叉导致,历史上并不多见,也并无特别仪式,春分主要还是一个农耕节气。但也有一些好玩儿的民俗,比如“竖蛋”游戏。同时由于天气回暖,人们户外活动增加,开始“踏青”。(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 二月二"龙头节" 民俗:吃饺子"长龙耳"妇女忌针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