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科院召开“十三五”农村发展座谈会
8月6日,“十三五”云南农村发展座谈会暨农村发展研究所咨询会在我院19楼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省委改革办、省政府研究室、省社科联、省委党校、省农科院、云南省农村干部学院、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西南林业大学,以及农发所的长期合作伙伴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曲靖社科联、怒江州政府研究室、开远市委农办等机构的领导、专家共4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原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纳麒教授回顾了农发所成立的艰辛历程和背景,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孔凡斌教授作了“我国‘三农’问题的形势及研究重点——兼谈《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的主旨报告。云南省农科院院长李学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张瑞才、省委改革办副主任陈云波围绕“十三五”云南农村改革及农发所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主旨发言。省委农办综合处晏铃处长、省委党校谭鑫教授、开远市委农办李剑伟主任、曲靖市社科联岳石林主席、省农业厅政策法规处陆金全副处长、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杜发春院长、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办公室杨金江主任、西南林业大学赖庆奎教授、怒江州政府研究室赵永兴主任等分别发言。我院王文成副院长、边明社副院长出席会议。郑宝华所长就农发所的建所理念和10年来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汇报。
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各参会单位形成了合作耕耘红土地,献智农村发展的共识。农发所未来怎么走,研究重点摆在哪,全所同仁更加清晰。
会议既是农发所成立10周年纪念会,同时也是农发所未来发展专家咨询会。农发所2006年8月8日获得批准成立,2007年1月23日在当时的南亚风情园举行了挂牌仪式。
农发所是在一群心系“三农”、带着泥土的芬芳、散发出勃勃生机的有志者长期努力下建立起来的,从最初的几个人到一伙人,再到一个“团伙”,最终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十年磨一剑,过知命之年,行踏石之路,为天下之最难事——“三农”问题展开研究。十年来,人才兴盛队伍壮,成果丰硕声名扬。自成立以来,自主培养了一名正高、3名副高、7名助理研究员,现已有14名科研人员,其中正高4名、副高3名、中职7名。学科背景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民族学、农学、林学、生态学、发展学等,已成为我国地方社科院农发所中规模较大的研究所之一。
十年来,农发所从最初的以国际项目为主,转变到目前国际项目、国内项目并重;研究类型从以行动研究为主转变到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发展格局。服务对象上从以基层社区为主,转变为服务省委、省人民政府为主,兼顾地方各级政府及农村社区的局面。
十年来,农发所获得国际项目20多项,以农发所的名义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青年项目3项、马工程项目1项、智库项目1项,顺利完成省委、省人民政府及地方政府交办、委托项目30多项。
十年来,农发所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著作10多部,在省级出版社出版著作20多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十年来,农发所充分发挥资政建言的智库功能,100多篇调查报告或咨询报告在国家发改委《改革内参》、省委《信息专报》、省政府《今日信息》、省委宣传部《社会舆情》、《云南日报内参》、《云南智库要报》、《云南智库建言献策》等核心内刊上刊发,30多篇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十年来,农发所在省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理论与实践创新团队》成为我院仅有的两个省级创新团队之一。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务院扶贫办一等奖、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云南诤言奖等。
辉煌属于过去,继往开来,在农发所10岁生日之际召开的“十三五”云南农村发展座谈会暨农村发展研究所咨询会为农发所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博采“大家”肺腑建言,探农发所发展之道。在“十三五”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农发所将继续关注山区农村资源管理、脆弱人群生计安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三大研究领域,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农民增收、农民主体能力建设、精准扶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态治理与绿色农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建设路径等热点问题。以政策跟踪评价为线索,探索适合云南农村实际的发展经验与理论;以热点问题追踪为主线,定期报送相关研究成果。
十年树人,百年树木。农发所这棵树苗能够茁壮成长离不开院党组、院领导、院各部门的长期关心支持,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离不开省内外合作伙伴的长期关心支持,更离不开所领导班子的正确引导和全所成员的共同努力。农发所要长成参天大树,离不开各级领导,院党组、院领导、院各部门,省内外合作伙伴长期、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
借农发所生日之际,向长期关注、关心农发所的各位领导、朋友道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