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 不是简单做加法
时下“互联网+农业”火了。无疑,互联网的新技术、新理念,将给传统农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二者如何互相适应,如何取互联网之长补农业之短,如何攻克农业转型路上的难关,这些都是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仁寿这个普通农业大县,短短1年长出400多个农村电商服务点。
电商下乡 提速小康
“赶场小站”牵手千万家,化解农产品卖难
四川仁寿,典型的农业大县。这里有“全国优质果品基地县”“全国优质生猪调出大县”“中国枇杷之乡”等诸多金字招牌。然而,长期的“卖难买难”依旧是农民增收难以迈过的一道坎。
难题咋解?一次次走村串户的调研,一次次专项会议,2014年初,仁寿县确定电子商务率先发展,县里组建了电子商务协会,设立电商产业发展基金。去年5月,正式启动电子商务进农村。
“我们的枇杷头天下树,北京、上海人第二天就能尝鲜!”正是枇杷销售旺季,文宫镇飞跃村61岁的徐友坤一腔自豪。自从去年电商进村,他有了双重身份:村果业专业合作社社长、县电子商务协会副会长。
合作社130多家农户,每年枇杷产量近30万斤,这几年产量越来越大,销路却越来越愁。今年不同了,在县上举办的“网上枇杷节”期间,他们每斤价格比往年提高了4—8元,开幕当天,就销售了1万多斤,收入20多万元。“过去只知道种,不太懂卖。多亏政府心贴心帮,让我们走进了‘赶场小站’。”徐友坤说。
村镇建“赶场小站”,牵手千万家,连接大市场,这是仁寿探索电子商务进村的一招。
仁寿县委副书记王蔚荩说,全县有400多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让这些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外销,县里花了大力气。
建“赶场小站”,缺人怎么办?仁寿县创立了网商从业培训体系,有序推进职教学员、大学生村官、“赶场小站”管理员等多层次培训。2014年培训人数超过1万人次,孵化电商从业人员5020人,其中1400余人成功开店。
仁寿县城的姑娘王晓芳,由一名服装销售员转行当了水利村的网商,收入可观。她说,得益于去年县里组织的网商培训,一个半月的学习,她迈过了初级、中级、高级三道门槛,领到了从业合格证。
大规模、全覆盖的电子商务进农村,不仅买卖便捷了,还为农民的小康梦提速:2010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621元,而去年跃升为9870元。“‘赶场小站’让农民成为网商,实现了信息流、现金流、物流、商务流的本地化,开启了农村电子商务新时代。”业内专家说。
跨界整合,双向流通,“同上小康路,一户不落下”
“跨界整合,双向流通”,是仁寿县的又一创新模式。
针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程,仁寿县将现有的物流、农家店、金融服务和大型电商企业的资源跨界整合,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农民。
“赶场小站”连接农村信用基础数据,探索开展农户信用贷款服务。为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赶场小站”与邮政和京东合作,优化路线,实现低成本“双向物流”。
如今,仁寿县已建成一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5个乡镇区域配送中心、60个乡镇级电商服务站、40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物流成本下降20%以上。2015年一季度,新增培训电商从业人员2023人;乡镇村级“赶场小站”日均代买量超过230件。
农民上网做买卖,在仁寿县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水利村50多岁的叶翠云,谈起她卖土鸡蛋的变化:过去卖鸡蛋要走几里山路,用背篼背到集市上去卖,别人还不认,卖不出好价钱。有时农活忙,鸡蛋一放几十天,好蛋变坏蛋。自从村里建起了“赶场小站”,叶翠云坐在家里就能卖个好价钱。
家住钟祥镇的万小玲,自幼得了小儿麻痹症,找不到好的就业门路。去年10月参加了县里的网商培训班后,她在淘宝网上开网店,取了个有趣的店名叫“贵妃笑”。她依托当地果业资源,开店以来,已经销售水果“不知火”3万多斤,营业额达10多万元。她真的笑得开心:“没有电子商务进农村,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仁寿,电子商务连接千家万户,惠及普通百姓,让大学生看着也眼红。一批回乡大学生、外来大学生,纷纷开店“淘宝”。23岁的李云浩,去年8月在成都一所大学本科毕业后,直奔仁寿县参加网商培训,现在他的网店每月纯收入稳定在1万元以上。
电商进村,人人受益,户户增收。仁寿县的目标是:“同上小康路,一户不落下。”
县委书记冉登祥满怀信心地说,去年底仁寿电子商务已完成项目投资13.5亿元,电商园区已确定入驻企业20余家,仁寿正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刘裕国)
互联网+农业,不是简单做加法
瓶颈渐显:物流成本高,专业人才缺,目前电商盈利者寥寥
不去菜市场,还能去哪儿买菜?
在山东省邹平县,不少市民只要动动鼠标,或点点手机,订好的蔬菜当天就能送到家门口。不仅如此,还可通过手机客户端,实时查看蔬菜生长情况。
“过去说这里的菜安全,人家不信。现在客户远程监控,根本不用多说。”金坤生态园负责人孙小通说,2013年公司将互联网引入农业,现在客户越来越多了。
时下“互联网+农业”火了。数字显示,目前在淘宝经营农产品的网店已经接近40万个,浙江、山东等地出现了淘宝村212家,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000多亿元。
网上交易火热,可背后也有烦恼。“樱桃太不适合快递了。”一位济南网友抱怨:“收到的时候软了大半,已经变色了,口感真的差很多。”
冷链物流,是生鲜农产品触网的一大门槛。传统销售模式,大量农产品集中运输、到站分发,分担了物流成本。互联网时代,生产者直接面对消费者,流通环节减少了,但物流成本增加了,尤其是冷链流通不发达,流通损耗大。
为调查生鲜农产品电商成本,邹平县孙镇宣传委员宋颖颖做了个实验:走电子商务,一箱蓝莓(4盒,每盒125克)售价50元:其中蓝莓成本仅20元,保鲜冰袋、包装等6元,快递费要24元。而从大批发市场进货,一斤蓝莓40元,比电商反而有价格优势。
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披露,目前国内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家,存在“千网一面”、成本高、标准化不一等问题,仅有1%盈利,88%亏损。
对于生产者来说,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不争的现实。数据显示,未来两年县域网商对电商人才的需求量将超过200万。不少农产品触网,大多出于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结果是内外两张皮。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农产品往往集中上市,很多生产者担心风险,不敢“押宝”互联网。
“像我这梨园,产量能到1000多吨,光靠网上卖肯定不行。”山东上壬农业科技公司经理张春雨坦言,“网上客户太散,流动性也大,这么大的产量,集中上市时压力大,还是要走量。”
功夫在线下:让千家万户参与标准化生产,建立可追溯体系
建个网站,搭个公号就是“互联网+”了吗?
今年初,山东润泽公司老板张具祥请专业人士设计了网店。按他的设想,下半年要在滨州市开五六个加盟店,把种的蔬菜卖出去。“线上线下结合,多一条腿走路,可能更稳当些。”张具祥盘算。
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张具祥意识到,“互联网+农业”绝非把农产品放到网上那么简单。他说“根本还是在于产品,标准化生产是不可避免的难题。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链条长,让千家万户都真正参与标准化生产,不是件容易事。”
“互联网+农业”,一方面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数据应用,改造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与消费者精准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可以实现订单化生产。然而,对于大多农户而言,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和理念并不容易。专家表示,比如物联网的遥感遥测技术,数据收集、监控成本较高,对于普通农户是比较难的,目前更多的还是在大中型农业企业中应用;对于农业企业,如果建立可追溯体系,前期投入要几十万到几百万,不是任何企业都愿意投入的。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要改善仍需努力。由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网络不畅通,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电商的巨大障碍。
专家表示,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进入传统农业,将给农业转型带来契机,通过育种、栽培、灌溉、收割等环节,倒逼“精细农业”,让农产品全产业链产生化学效应。当农业“邂逅”互联网,叫好声不少。但是,农业转型升级需要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