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开启林业智能时代

23.07.2015  12:15

7月8日一早,在禹城市梁家镇的一片杨树林里,聚集了很多村民和护林队队员。


“周氏啮小蜂身长只有1毫米,无蜂针,不攻击人,请大家一定要爱护它们。”该市林业局森保站站长李红静在现场一边紧张地安排工作,一边解释,“这些纸箱里每箱有500只柞蚕蛹,每一只柞蚕蛹里面都有四五千头周氏啮小蜂,我们今天总共要释放5000万头,别看它们个头小,它可是包括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娥等在内的鳞翅目害虫的天敌。”


在李红静的指导下,护林队员把周氏啮小蜂柞蚕蛹放到小纸袋里,用图钉挂到离地面大约2米的树干上。有着“森林小卫士”美誉的周氏啮小蜂,寄生率高,繁殖力强,从纸袋装的柞蚕蛹里飞出来后,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鳞翅目害虫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可吸尽寄生蛹中全部营养,以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这种生物防治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美国白蛾虫口密度,不仅防治效果好、时间长,而且对环境无污染、无公害。


“当前是美国白蛾为主的鳞翅目害虫蛹期,是用周氏啮小蜂进行防治的关键时期。能做到准确把握防治时机,得益于林业有害生物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的帮助。”禹城林业部门负责人崔珠琳说。


崔珠琳所说的监测预警系统由省林业厅森防站统一规划,在项目实施县市建设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监测管理中心和野外观测场,可通过远程数字化控制技术与省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监测管理中心和远程监控中心实时对接,定期上报传输数据,及时对当地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依据监测结果发出预报,为确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在禹城市林业野外数据观测场,一个小巧的控制中心矗立中央,太阳能供电系统和自动监测设备环立四周。“这个观测场里有5台设备,太阳能供电系统、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自动智能测报灯、性信息素诱捕器、观测场控制中心系统等无线连接,组成一个智能化的完整体系。”


据李红静介绍,太阳能供电系统可为整个观测场提供所需用电。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能自动采集大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风向、风速等气候因素,自动传输到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进行统计分析。自动智能测报灯利用数字化监测预警可编程技术,实现“诱捕、杀虫、收集、分装”的全过程自动智能控制,灯箱下部安装有8个收集袋,可将连续8天诱捕的害虫自动分装入袋,它可根据光线强弱可自动开灯、关灯。性信息素诱捕器可实现对目标性害虫,能自动识别、清点和分析上报。观测场控制中心系统能对观测场仪器设备进行自动检测、管理和维护。


通过这套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禹城市已建成数据采集、传输、分析汇总、发布虫情预报、指导防治等一体化智能防控体系,大大提高了害虫防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我们前期在性信息素诱捕器上放置美国白蛾的性诱剂,每天都能收集到美国白蛾。美国白蛾进入化蛹期后,迅速放置周氏啮小蜂就是利用科学监测的结果。”李红静说。“今年我们还将陆续放飞1.5亿头周氏啮小蜂,生物防治林业面积将达到5000亩,仅此一项即可节省药物防治支出2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