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供给侧结构改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键场合多次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这标志着我国改革思路的重大创新,从过去强调需求侧改革转变为突出供需两端改革。未来一段时期,供给侧改革将成为我国改革的主攻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供给侧改革,深化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提升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发展目标。
以“创新发展”激发改革新动力,着力培育新供给新兴产业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应着眼于解决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应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创造新供给。以创新升级的新供给激发多层次的新需求,在更高层面实现供需均衡。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对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供给具有重要作用,将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新兴技术创新性融入产业,通过创新引导制造业的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推动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和组织方式,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有助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提升传统比较优势产业供给效率,扩大有效供给;通过创新推动量子通信、深海与升空探测、“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新供给新兴产业的成长。为此,要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增加创新性供给的制度体系,特别要深化改革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准入制度、商事登记制度、行政审批制度、财税制度和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效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治理体系,充分激发改革新动力,降低创新、创造和创业的成本,充分发挥企业家创新潜能,创造新产业,增强新动能,培育新供给,完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协调发展”开拓改革新领域,有效构建多维供给制度体系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日渐凸显。这些问题是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与制度供给滞后,导致多重矛盾叠加形成的深层次结构问题。必须以“协调发展”为引领,拓展改革的领域与维度,全面、系统、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生态文明和党建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要通过改革促使形成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等供给结构合理化的经济体制;要通过改革形成“新思想、新智慧、新创作”竞相迸发的文化体制;要通过改革形成人与自然共生均衡的可持续发展体制;建设以“三公(公平、公正、公心)三共(共生、共享、共赢)”为价值取向的社会治理机制;以负责任大国姿态携手各国共创世界和平发展型国防安全机制等。通过推进全面改革,增加各个领域、多个维度的制度有效供给,优化供给侧的体制机制,形成改革制度框架科学、制度基础扎实、制度激励有效、制度特色鲜明、制度优势突出的多维制度体系,深层次地释放制度红利,整体提升制度供给质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实力和制度竞争力。
以“绿色发展”开辟改革新境界,实现资源供给的可持续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地球“癌症”,对中国未来发展构成威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与生态失衡,与重视需求侧而忽略供给侧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与发展机制有关。长期以来,在发展理念上,强调以需求为导向,突出发展目的是满足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忽略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生态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结果导致为了无限需求而过度使用有限供给的环境、生态与资源;在发展方式上,选择需求侧的高投资主导型发展方式,造成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使得以拼资源要素为主要特征的需求侧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在注重需求侧创新升级的同时,开辟供给侧改革的新境界。首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转变“唯需求”与“唯GDP”观点,强调发展导向是满足人类需求无限性与环境、生态及资源供给可持续性的互利共生结合。其次,转变投资需求主导型发展方式,创新低碳循环产业体系,让新能源、新环保、新服务等绿色产业的创新发展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最后,建立供给侧生态、环境、资源管理机制,让生产者支付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失衡、资源过度使用的负外部性成本,推动绿色生产。
以“开放发展”拓展改革新格局,提升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供给能力
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改革实践的成功经验,是渐进式改革路径的实践形式。当前,我国加入WTO的开放红利正在消退,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继续单纯通过需求侧管理,依靠出口刺激经济的发展路径将不畅通。因此,必须以开放发展为引领,构建改革新战略格局,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拓展战略发展空间,提升供给能力,形成竞争优势。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要优化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促进产业迈向高端水平,全面提升中国产品、技术、标准、服务的供给能级;要遵循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健全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互利制度供给体系,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按照“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逐步构筑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提高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供给能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营造良好的世界经济发展生态。通过以外推内,以大开放促深改革,将开放区域、开放领域率先探索的可复制与可推广制度体系,扩展到其他区域和领域,以此推进改革的全面深入前行。
以“共享发展”强化改革新导向,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社会公平、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本质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公平、人民共享的价值导向,使全体人民在公平发展和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飞跃发展。但长期高速增长累积的问题同样不容忽略,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日益上升,收入差距扩大、区域发展失衡等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增长的社会成本和突出的社会矛盾,要求改革必须以共享发展为引领,强化改革的公平、共享价值导向,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制度供给公平,确保竞争机会均等、竞争过程公平及收入分配公正,实现制度性包容与共享;另一方面要以更多的社会公平和百姓共享为引领,以普遍性福利供给作为改革方向,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在守住民生底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构筑基本保障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有序、全面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将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福利的供给面扩展到所有国民,让全体人民更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包容发展,建设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