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传承传统的陶艺创新精美制陶手艺

04.07.2017  19:29

  一个人能带动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就会带动一片,明窑公司的成功鼓舞了其他的制陶人。现在年近60岁的何登明1998年南下广州,凭借自己的制陶手艺,很快在当地的陶企成为技术骨干。后来又得到了广州美院老师、清华大学教授的细心指点,制陶技艺得到了提高,成为知名的制陶专家。2015年在管窑镇政府的盛情邀请下,他放弃了广州的高薪工作,回到故乡创业。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为管窑镇制陶业的复兴贡献一点力量,他说,只有将高起点与创新结合起来,管窑镇的制陶业才能复兴:“祖祖辈辈都是做陶瓷的,回来是提升管窑陶瓷的第一步。过去的陶瓷不能拿台面,回来希望做好点,拿得上台面。”

  现在何登明在镇里一家陶企供职,还自己开了一个工作室,潜心钻研创新陶艺技术。工作室里的作品从练泥、拉坯到烧制都由他一个人完成,这里琳琅满目的作品见证了他这次“回归”的成功。

  随着新陶企的出现和何登明这样的大师级技师的回归,管窑这个古老的制陶小镇正在焕发生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5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陶艺创作基地、黄冈市美术家协会陶艺创作基地纷纷在管窑镇挂牌。

  我叫何登明,我是湖北省黄冈陶瓷传承人,我从1973年开始跟父亲学拉坯,做手工,一直做到2008年,我们官窑厂不太精气,后来我就南下去广东,在广东待了16年,16年后真有成就感的就是那时候茶商清华大学教授高峰老师的指点学了很多东西,后来我们县政府的管窑厂邀请我们回来。因为我也是管窑人,我也愿意回来,回来后我想把我们官窑这个地方的陶瓷陶艺能够传承下去。父亲是这边的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边的人。我们回来后把管窑的陶瓷提升了一步,过去我们管窑的陶瓷都是放在地上的不能放在台面上。现在我们回来呢把这个陶瓷做的更好一点,希望人能够把这个陶瓷拿到台面上去用。过去我们管窑就是烧农村用的菜坛子,烧罐子,而我们回来后可以把这个茶器,花器,摆件很多做的更精细,和以前继承的不一样完全是两个概念。但是我们继承的官窑手工拉坯是传统的技艺把这两个工艺都要传承下去。 要做个杯子,做个瓶子,要拉坯用一个人,算上油就两个人,还要装窑的烧窑和管窑的很多人才能完成一个杯子的工序。但是我不需要,我带徒弟之外泥料,油料上油,到装窑,烧窑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 因为我受高老师的影响很喜欢陶瓷,一直在家里自己研究,想把这个陶艺传承下去。

作者:白永光         编辑:李悦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