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热点大家谈】全面小康新目标新在哪?
许耀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即致力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五大目标是全新的目标,是集全党智慧的新部署和新创意。它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军号,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图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究竟新在哪里呢?毋庸置疑,它有“五新”:
一曰经济质量之新。使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由前30年平均的9.8%调低到6.5%,这还能算新吗?问题当然不能这样简单地看待。经济增速的放缓,却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经济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我国经济的质量更好、更强了。而且,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加大,6.5%增速带来的一年8000亿美元的增量,已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2015年土耳其为8389亿美元、荷兰为7670亿美元。现在,我国的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提供180万人就业岗位,而2013年时只有150万人左右,这些确实有新颖之处。
二曰民生提升之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目标设定,这强调了民生建设的重要性。“十三五”期间,民生建设最为突出的一个重点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了区域性的整体贫困问题。目前,全国共有592个国家贫困县(包括县级行政单位区、旗、县级市),贫困人口7017万人。对于7017万的农村贫困人口,“十三五”期间通过产业扶贫,可解决3000万人的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使1000万人脱贫;通过异地搬迁,可让1000万人脱贫。还有2000万,完全或是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则通过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彻底地消灭了贫困和穷人,这标志着我国的民生建设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三曰精神文明之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要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双飞跃。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的目标要求,突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可或缺性和关键性。“十三五”期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新任务、新局面,即要使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同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这就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了新高度。
四曰生态改善之新。“十三五”规划《建议》对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作了明确的表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为此,《建议》创新性地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归结为“绿色”两个大字,十分醒目、十分提气。这样的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进一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也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五曰制度完善之新。到2020年我国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豪迈的宣示,也是制度自信的坦荡表现。这样的制度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成功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漫漫征程上,第一次构建起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我们有理由为这样健全、完善的美好制度而自豪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