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发布五种常见电信骗术 短信藏木马链接
从“山东两名学生被骗死亡”,到“清华大学一老师被诈骗1760万元”,再到“广东一女大学生被骗光学费后跳海自杀”……连日来,一系列电信诈骗案件严重侵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9月2日,记者从山东省公安厅获悉,山东公安部门已出台相关措施,进一步完善电信诈骗等案件的受立案机制,着力提升侦查打击力度,集中优势警力,尽快侦破案件。同时,山东公安部门发布了常见的电信诈骗术,提醒公众提高警惕防止受骗。
骗术1:短信暗藏木马链接
行骗:诈骗分子诱使手机用户点击诈骗短信中的链接,该链接将木马病毒植入用户手机,用户点击链接后,诈骗分子可以盗取大量隐私信息和密码。目前常见的手段有:冒充相册链接的、冒充孩子班主任的、冒充航空公司通知航班取消的、冒充交管局发车辆违章通知的、冒充代办信用卡等。
拆招:手机短信内的链接尽量不要点。虽然手机短信中也有银行等机构发来的安全链接,但不少用户难以通过对方短信号码、短信内容、链接形式等辨别真伪,所以建议用户,特别是Android手机用户,尽量不要点击短信中自带的任何链接。
骗术2:冒充银行客服骗取卡号信息
行骗:诈骗分子模拟银行客服来电,称帮助用户提高信用卡消费额度。如果用户上当,则会被通过电话骗走信用卡卡号、有效期、卡片背面三位数卡片安全码等信息,犯罪分子不用转走现金,只要完成一笔信用消费就可骗走钱财。
拆招:不要泄露短信验证码。银行、支付宝等发来的短信验证码是极其隐秘的隐私信息,且通常几分钟之后即自动过期,所以不得向任何人和机构透露该信息。
骗术3:冒充熟人电话号码
行骗:诈骗分子虚拟出用户手机电话簿中的号码来电,并称自己是该联系人的爱人等,“手上没有现金了,希望给他汇一点现金。”此类诈骗由于金额不大,且看似来自熟人,也很容易诱人上当。
拆招:陌生证据莫轻信。由于个人隐私泄露泛滥,诈骗分子常常会掌握有用户的一些个人信息,并以此作为证据,骗取用户信任,此时切记要多长个心眼——绝不轻易相信陌生人,就算称是朋友家人,如果仅仅是在网上,也不可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