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3)
(六)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加强
“十一五”期间,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布局优化,素质教育全面推广,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实现突破。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为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在建设新型村镇、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全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健康开展,村民自治更加完善,基层民主得到进一步发展,群众根本利益得到切实维护,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高度重视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征地、拆迁等工作中,切实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年来,高新区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具备了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和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总结“十一五”时期的经验,主要是做到了“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使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二是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机构设置日臻合理,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优化了发展环境。三是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推动高新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为高新区的持续发展积蓄了后劲。四是坚持大力推动国家级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带动了高新区三大片区整体发展,增强了高新区的承载能力。五是坚持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济南高新区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继续推进,这些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外部空间。但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消除,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时有抬头,国际产业处于大变动大调整时代,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把握好在对外经济工作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和把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机会。
从国内环境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以增长促发展”走向“以转型促发展”。在需求结构上,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国家确定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推进力度,有利于济南高新区加快发展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但与此同时,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特别是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大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强,在吸引全球产业转移方面形成了较大优势。
从区域环境来看,山东省经过多年的积累和高速发展,在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医药等产业方面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与此同时,山东省的发展亟需建立起新技术支撑的经济增长机制,亟需加强内生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而这必须依托于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辐射带动能力强、能不断孵化抚育新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功能区域,济南高新区将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此外,山东省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使济南市在区域联动发展格局中的优势更加突出,济南高新区将大有作为。但省内其它城市的快速发展,使济南市和济南高新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济南市经济发展将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将加快转变,自主创新能力将大幅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将加快形成。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高新区的发展,提出“要继续举全市之力支持济南高新区实现跨越发展”。“十二五”期间,东部新区的开发建设是济南市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心之一。济南高新区作为东部新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其中心任务就是要把高新区建设成为济南市“自主创新核心区、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区、高端产业发展示范区、现代化新城区”。高新区必须认清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应承担的责任:一是经济发展增长极的责任,努力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势板块和重要引擎;二是高端产业发展领头雁的责任,努力成为全市产业高地和龙头;三是东部新区建设主力军的责任,努力成为彰显济南形象的现代化新城区;四是转方式调结构排头兵的责任,努力成为全市自主创新的核心载体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强大支撑。
从高新区自身来看,高新区拥有区位优越、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产业集聚效应突出、智力资源雄厚等诸多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发展为“十二五”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四大障碍”。一是三区分割的局面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高新区的三大片区——中心区、出口加工区、孙村新区,彼此互不相连,无法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增加了开发建设成本、管理成本和配套难度。二是资源环境制约加剧。土地资源紧张,供需矛盾突出,土地资源约束将长期存在;能源约束日益明显,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加剧。三是龙头企业对区内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区内支柱产业尚未形成有效推动全区强劲发展的产业链。四是在城市建设上,还存在区域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部分区域基础设施配套亟待加强。
综上所述,“十二五”时期高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更面临着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高新区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区、构建和谐社会五个方面成为全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 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济南市“自主创新核心区、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区、高端产业发展示范区、现代化新城区”。
第二章 总体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改善民生,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紧紧围绕“形成全市经济增长极、跻身全国一流高新区”这一目标,推进实施“高端产业化、新型城市化”两大战略;坚决落实“在东部新区开发建设中当主力、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中做先锋、在推进城市建设中树形象”三项要求;努力加快 “自主创新核心区、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区、高端产业发展示范区、现代化新城区”四区建设。为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显著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充分利用高新区的区位、信息、交通、人才等优势条件,加强与济南市在产业发展与布局上的对接协调和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抢抓机遇,创新发展。 充分利用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历史机遇,以吸引高层次人才、聚集高新技术、发展高端产业为目标,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为重点,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全面提升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大与其他园区之间信息、项目、招商、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形成高新区发展的合力。
工业主导,协调发展。 以加快工业化为核心,以主导工业领域的发展为重点,通过主导工业领域的关联效应(前瞻效应、旁侧效应、后顾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支持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为重点,带动工业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最终通过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广泛需求,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集群创导,特色发展。 以实施集群创导、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改善企业发展的软硬环境,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充分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实现高新区各产业功能区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城市。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确立“节约优先”的思想,实施节水、节地、节能、节材,逐步形成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发展局面。
二、总体发展目标“十二五”末,高新区力争实现GDP“五年翻两番、总量过千亿”的总体目标,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面提高综合实力,确保“十二五”末,GDP实现翻两番,总量过千亿,占全市的比重提高至15%以上,“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年均28%的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利税、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出口创汇实现年均26%的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贸易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年均35%的增长;实际到帐外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2亿美元和2300亿元,实现年均增长26%和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年均31%的增长。进而形成全市经济增长极,并力争跻身全国一流高新区。
“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
项目名称 | 单位 | 2010年完 成 | 2015年 | “十二五”期间年均增 幅 | |
预计 完成 | 较2010年增 长 | ||||
生产总值 | 亿元 | 275.1 | 1000 | 263.50% | 30% |
其中:二产增加值 | 亿元 | 192.6 | 600 | 211.53% | 26% |
三产增加值 | 亿元 | 82.5 | 400 | 384.85% | 36% |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 亿元 | 595.0 | 2000 | 247.89% | 28%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 亿元 | 404.4 | 1350 | 246.15% | 28% |
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185.5 | 550 | 214.29% | 26% |
工业利税 | 亿元 | 99.5 | 300 | 221.20% | 26% |
工业利润 | 亿元 | 38.90 | 110 | 219.77% | 26% |
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 | 亿元 | 32.30 | 145 | 348.92% | 35% |
规模以上贸易主营业务收入 | 亿元 | 198.00 | 880 | 344.44% | 35% |
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 | 亿元 | 70.00 | 316 | 351.43% | 35% |
出口创汇 | 亿美元 | 4.78 | 15 | 213.81% | 26.00% |
实际到帐外资 | 亿美元 | 2.10 | 累计22 | — | 26.00% |
固定资产投入 | 亿元 | 198.55 | 累计2300 | — | 30.00% |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亿元 | 13.10 | 50 | 281.68% | 3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