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农民工如何“升级”?

02.09.2014  19:02

  编者按: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农民工正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能素质等方面,必须尽快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

  让农民工变成“新型产业工人”,既有助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可以说,数亿农民工的未来,与中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农民工能不能跟上时代潮流,如何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本版予以关注。

  1.产业升级:

  缺工背后是结构性矛盾,“缺高素质技工,缺管护机器的人”

  从“靠力气吃饭”到操作自动包装机,戴朝智完成了转型。在东莞唯美陶瓷有限公司,他操控着机械手臂,灵巧地将一摞摞几十斤重的瓷砖打包。当年公司上自动化时,和许多工友一样,戴朝智心里打鼓,担心文化低学不会。没想到通过培训,他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东莞理工学院教授莫安达分析,目前的自动化生产,一般操作工门槛不高,现有的劳动力适当培训就可上岗。而另一类机器人技师和工程师缺口大,没有专业知识,很难胜任。

  在一家水龙头厂,新上马的50套机器人抛光生产线,需要维修、保养专业人员不低于150人。工厂负责人说,小至一个轴承、一个关节臂间隙调整,都离不开技术人员把控,而这些高素质技工招工难。

  “机器换人缺的不是机器,而是管护机器的人”,专家表示,随着珠三角产业转型加速,制造业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对岗位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呼唤新时代产业工人转型。

  事实上,产业转型正从东部向西部延伸。四川成都,新能源、高精设备制造等渐成主流产业,技术密集型企业遍地开花,结构性缺工矛盾已呈现。

  在成都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20出头的农民工小周面前摆着“杂工、搬运”的牌子,等了一上午,却依然没有合适的工作。是用工市场饱和了吗?一位建筑工程公司的招工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招人计划还没完成一半,计划招十几名铆焊工,到现在才招到三名。“月薪都已经将近5000元,但还是招不到好技工。”

  “现在招工都要求中职以上学历,初中文凭不受待见,更别说只有小学文凭的了。”四川邻水县的农民工小伙张诚说,家乡基本没有合适的就业培训,现在只能做些简单的体力活,打“低级工”不是长久之计,今后他会再报考中职学校进修。

  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仅占32.7%。西南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教授张宁俊认为,如今的用工短缺属于结构性短缺,并不是所有行业和岗位都缺人。工业化加速转型,而务工人员的技能、素质没有跟上,就会出现一边用工短缺,一边就业难的局面。

  2.技能升级:

  培训跟市场有效对接,让农民工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

  小张在东莞厚街一家鞋厂工作了3年,一听到工厂组织技术培训她便立刻报名。“去年下半年开始,厂里购买了新设备,产品也不一样了。如果不培训,肯定会被淘汰的。”而来自湖南邵阳的李韬,借“圆梦计划”上了在职大学。她说:“企业由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转型发展,对员工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了,跟不上潮流,就意味着没有发展机会。”

  让农民工加快转型为现代产业工人。在东莞,近几年每年免费培训外来务工人员50万人次,每人支出培训补贴1000—3000元。在四川成都,今年4月启动城乡高质量就业培训项目,计划年内免费培训农民工近16万人,力争培训就业率达到85%以上。

  “培训课分得细,缝纫、电工、焊接等等啥都有。”去年参加培训的成都农民工齐宇说,时间虽短,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教学,很有效果。培训结束时,他被推荐到当地一家工厂做电力设备维护,薪酬也还不错。

  不是每个人都像小齐一样幸运。来自四川广安的农民工魏向志多次参加当地的技能培训,然而他始终未能“升级”。老魏抱怨:“不知从哪里请的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讲的都听不懂,还要我们买各种书来看,我们都是庄稼人,哪里看得懂?”几次培训,只有一次算是“摸过机器”,但他找工作时候发现,这仅有的一次实践也没有用处——学的是过时的技术,早已没有用工需求。虽然不用交培训费,但魏向志前后也掏了不少钱:交通、住宿、伙食……听说成都的农民工培训注重实践,他打算到成都边打工边参加培训。

  “让培训与市场对接,我们会进行大量调研,需求大的工种才会进入培训科目。”成都城乡高质量就业培训项目负责人张远超说,通过提前与用工单位对接,搞“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实际效果。

  记者从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目前省内各地都已将农民工就业培训纳入财政开支,并按照“分类培训、分类补贴”的原则,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鼓励农民工通过学习真正实现技能升级。

  3.“身份“升级: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需求,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骄阳如火,热气袭人。在东莞新科磁电厂区,记者跟随打工妹来到她们的宿舍。这间35平方米的宿舍,住着7个人,房间里有空调和风扇,还有独立的洗手间。25岁的陈晓娟来自广西梧州,来东莞打工3年,她在这里加入了医保,企业资助她读大专,她的理想就是留在东莞当高管,成为一个新莞人。

  广东有3667万异地务工人员,其中新一代农民工占了大多数。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寻找理想和追求,遇到的不只是转型升级的“爬坡越坎”,还面临着上学、就医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

  新莞人服务管理局副局长何学文说,通过建廉租房、放宽入户政策、扩大社保覆盖面、解决子女入学等办法,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自2010年实施积分入户以来,共有2.5万名新莞人加入东莞户籍;2009年以来,共有8.8万名新莞人子女通过积分制入学。

  何学文也是外来务工人员,他2003年来到东莞打工,2007年公选考上东莞团市委副书记。他的经历,对外来务工人员是一种激励。

  今年5月,四川省在全省公务员招录计划中,首次将工人与农民列入专门招录对象,并将招录门槛降为“高中(中专)及以上”。招录计划公布后,从广东赶回来参加考试的农民工宋彦军告诉记者:“能考公务员,说明我们农民工不再是‘大老粗’的代名词!”

  “优秀农民工不仅见识多,懂技术,而且对基层情况了解,能够很好地充实基层公务员队伍。”2010年通过公选考上公务员的农民工吕长华,如今已是遂宁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他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高,融入城市的意愿强,应该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公平发展机会。

  在公共服务方面,四川针对农民工出台的政策越来越多:2014年,四川三成公租房定向供给农民工,将有10万农民工受益;除成都市外,四川全面放开大中小城市、小城镇落户限制……一道道农民工进城的“门槛”正在陆续破除。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稳定下来,找个企业好好干几年。”租住在成都一处公租房的农民工谢正涛去年通过参加培训考试,拿到了成都当地的电大专科文凭。他告诉记者,他现在在准备考会计证,希望以后成为从事财会方面工作的“白领”,彻底结束“东家半年西家两月”的短工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