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京剧院赴山东“文化下乡”慰问演出及结对帮扶侧记
12月19日至26日,国家京剧院30多名艺术家在党委书记杨化玉、副院长陈樱的分别带领下来到山东省即墨市、海阳市进行三下乡慰问演出,并对国家京剧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结对帮扶对象青岛市京剧院和海阳市京剧团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辅导。
“希望艺术家们能常来”
12月25日,一辆大篷车搭起的舞台出现在山东省海阳市庄上村村中心,听说国家京剧院的艺术家们来演出了,十里八村的村民自发聚集而来。50多岁的李平扶着老母亲,从靠山村赶了30里路来看戏,“我们村来了十几个人,已经追着看了两场,他们演得太好了,希望艺术家们能常来。”
这种过年般的气氛也感染了国家京剧院和海阳市京剧团的演员们。国家一级演员李海燕、魏积军、毕小洋、徐孟珂,著名琴师赵建华携马磊、杨威、刘琪、杨超等优秀青年演员、演奏员演出了《打龙袍》、《钓金龟》、《智取威虎山》、《空城计》等京剧选段。海阳市京剧团的演员则带来《武家坡》、《四郎探母》选段。近两个小时的演出结束后,村民们仍不舍离席,争先恐后地与演员交流。村民吕彩菲说:“之前在电视上看过京剧,但今天能亲眼看到著名演员的表演,感觉很不一样,我觉得特别精彩。”
老乡们的热情感动着艺术家,徐孟珂说:“这次下乡演出,年味很重、中国味很重、人情味很重,虽然大家都冻得哆嗦,但心里特暖和。”
从12月19日国家京剧院到青岛即墨演出开始,这种感动一直留在演员和观众心中。海阳首场演出《四郎探母》,原本容纳400多人的海阳大秧歌剧院临时增设了140把座椅,观众掌声不断,连连叫好。12月24日,国家京剧院与海阳市京剧团联合演出《秦香莲》,演出结束后,观众争相与演员合影留念。12月26日,演出团来到西古现村,村民胡喜杰在观看演出后热泪盈眶地说:“我特别感动,没想到这辈子能有机会亲眼看到这么多有名的艺术家的演出,今天比过年还开心。”
“做梦也没想到得到他们的指导”
“怎么控制锣鼓点的轻重缓急,是不是需要跟着剧情走?”“京胡的指法不规范,希望能得到指导。”“小锣的准头容易打偏,怎么办?”
国家京剧院的艺术家来到身边手把手地教京剧,这让海阳市京剧团的演员和演奏员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抓住这次机会,他们一拥而上提了很多问题。
“国家京剧院来之前,我只看过烟台市京剧院的演出,觉得他们演得已经很好了,这次听说国家京剧院要来,我特别期待能被选上跟老师们同台演出。”会弹大阮、月琴、三弦的海阳市京剧团青年演奏员冷玥芳说。盼望时的激动到了演出后却变成了失落,“老师们演得太好了,再看看我们,因为团里人员有限,我们个个都要学很多乐器,但水平却不怎么样。”怎么才能像老师们演奏得那么好,这让冷玥芳没了信心。
作为目前为数不多的县级京剧院团,海阳市京剧团一直在艰辛地坚守着京剧这块阵地。现在团里大约有30人,每年演出150场至180场,在今年海阳市大秧歌剧院建成前,他们从未进过剧场演出,搭在村里的流动舞台车承载着他们的艺术梦。
面对这样辛苦坚守的同行,国家京剧院的艺术家在感动之余,也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国家一级演奏员谢光荣到团里两次指导乐队;国家一级演奏员曹荣平与海阳市京剧团乐队形影不离,俨然成了一家人。
为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国家京剧院陆续与山东、广西、宁夏、湖北等地的京剧院团签订对口帮扶合作协议。陈樱说:“今年8月,国家京剧院与海阳市京剧团签订合作协议,这是我们合作的第一个县级艺术团体。接下来,为帮助海阳市京剧团排演京剧《凤还巢》,我们会派老师到海阳指导,同时,也欢迎海阳的青年演员到北京观摩学习,参与国家京剧院的演出。”
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一起努力
下乡演出的条件很艰苦,但不管是刮风下雪、雾霾严寒,国家院团的艺术家和基层艺术工作者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在西古现村演出时,国家京剧院二团团长李海燕脱掉外套,在这穿着羽绒服都被冻透的天气里,只穿单薄的演出服上台演出,当晚就被冻感冒。海阳市京剧团的演员们更是习惯了以苦为乐,“正月里一个村子接一个村子地演出,一直演到二月二才回家,大家都习惯了。”旦角演员刘丽说。
“为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海阳市京剧团不只要表演京剧,还要演吕剧、跳秧歌,一个演员要分饰多角,会打锣、会吹萨克斯,还要会唱歌。他们真正扎根在农村,希望他们能到城市里看一看,同时,我们也要多来基层,了解生活的本质,了解广大农民关心什么。”徐孟珂深有感触地说。
演出最后,两个团如亲人一般,魏积军鼓励年轻的基层艺术工作者们:“你们真的很敬业,虽然现在很艰苦,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我们都是从地方剧团出来的,能走进国家京剧院,都是这么坚持努力才走过来的。”
两个院团的合作让海阳市文广新局局长赵中国有了新的思考,他说:“我们院团的生存虽然还很艰难,但一定要对艺术有追求,希望海阳市京剧团在国家京剧院的帮助下,建成全国一流的县级艺术院团。”